《华府新闻日报》副刊
2022.7.7
在广袤的土地之上,繁茂的植物茁壮成长,这些植物赐予了作家奇特的艺术灵感。作家在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之后,创作出浓郁地域特色的作品。英文文学里强调的
Local Color,
是关于地域特色,也可以说是地方色彩。
一方水土,摇曳着一方花草树木。植物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。美国南方,植物繁茂,它们郁郁葱葱,铺天盖地,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启发和灵感。生活在这片土地,我先后创作并发表了长篇小说《橡树下的诱惑》、《彼岸紫薇》,中篇小说《满城的野黑莓》、《野葡萄》,短篇小说《枇杷熟了》《满树桃子》《野稻》《五瓣梅》《南方柿子》……
我想说说美国南方的野生稻。一个朋友在疫情期间跟老公开车外游,在离家
30
英里的地方,发现了一望无际的野稻米。美国人对野稻没有感觉,觉得就是普通的
,
可以吃的草草而已,但是对于以稻米为主食的华人,野稻就是上天的礼物,意外的惊喜。朋友感慨美国地大物博,山川富饶。她说在海河交接的地方,也就是
Wetland,
寂静神秘的沼泽湿地,常年被稠茂的长草占领,当地人告诉她,那些长草便是野稻米。
听了她的见闻,我特地上网查询资料,中国的古书从东汉起,就有野生稻的相关记载:“稻今年落,来年自生。”在唐朝,淮南流域的百姓在“官河中洒得异米煮食,呼为圣米。” 到了宋朝,“苏秀二州湖田生圣米,饥民取之以食。” 野生稻滋养了饥民,难怪被称为“圣米”。不过关于野生稻的记载,过了宋朝就再没有了,明清时代只是把野生稻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稻米孕育了农耕文明,也孕育了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。华人与生俱来对稻米的热爱和依恋,是特有的本能,是渗透骨血的认知基因,是无法割裂的文化和传统。
华人把稻米当主食,而大部分美国人只当米食是一道普通小菜,而土著的印地安人在几百年前就开始采收野稻,他们称之为
The sacred harvest
,神圣的收获,来自上天的赐予,正如唐朝人将之呼为圣米。朋友告诉我,在一些美国的南方乡村,采收野稻米就是用的印地安人的方法:划船进入野稻沼泽地,一人掌舵前行,另外两人用木棒敲打水中的稻杆,稻杆一摇一晃,野米纷纷落入船舱。拿回家的野米可以加工,也可以泡一夜就直接下锅。当地乡村有道传统菜,是用新鲜的野米和野兔肉、大蒜、洋葱、蘑菇、香草一起闷烧。美国还有人吃野兔吗,这让我很难相信。
她的故事激发了我的灵感,我后来创作并发表了小说《野稻》。清风朗月的悠闲时光,野稻的芳香飘过夏日的天空,那是多美的一副画。后来我加入了本州的艺术家协会,创作了丙烯画 “
Southern wild rice”
(南方野生稻),在协会朋友们的支持下,继续画系列的南方植物:黑莓、桃子、枇杷、野葡萄……每个植物后面都有一个摇曳的故事,或虚构或真实,那些故事构建了我的小说世界。
从
2020
年疫情爆发到现在,我已在海内外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小说。我的大部分绘画作品是小说插画,很多时候,绘画比小说快,小说必须搭建一个完整的世界,情节完整,符合逻辑,细节真实,人物饱满,但是绘画更自由,可以只画小说的某个场景、某种情绪,某段对话,有时候小说卡住了,写不下去,我就干脆画画,色彩和线条可以帮我找到灵感。
2021年春天,我加入了本州的一家艺术协会,协会跟市内七八家机构开展业务合作,于是每个会员都有机会参加集体联展,也有小型个人展。跟艺术协会合作的机构各行各业,有心理咨询中心、音乐器材中心、政府部门、绿色食品超市、联邦银行大楼、养老中心。那日在一家法国餐厅参展挂画,我挂了两幅野生稻的丙烯画,一个顾客问我,你画金色野生稻,你可知道Carolina Gold ?我说不知道,他说南方最有名的稻米叫Carolina Gold,颜色金黄,口感极好,南北卡和乔治亚都是主要产粮地,Carolina Gold 在十八世纪名声远扬,还出口到欧洲。一个画家说,总算明白了,为什么南方菜谱里有不少美食跟稻米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