浠水行 (作者:孟悟)

《华府新闻日报》2024 10 17

作者:孟悟

秋日的浠水温馨明媚,可以治愈人心。银杏黄了,石榴红了,果子落在地上鸟都不理。柿子树上飞来两三只喜鹊,专挑最红最软的柿子啄着享受。站在柿子树下,你能看见一栋醒目的小楼,白墙红瓦,清幽典雅,门楣上有黑底金字的繁体字横匾: “兰溪书院“。一条碧绿如翠的小河,荡漾着天光云影,从房前悠然流过,那条河便是兰溪 – 恰是苏东坡笔下的 “寺临兰溪,溪水西流”。

因为拜访了毕光明教授亲自创办的兰溪书院,我于是把苏东坡的《浣溪沙》再度温习了一遍:“游蕲水清泉寺,寺临兰溪,溪水西流。山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路凈无泥,萧萧暮雨子规啼。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”

苏东坡写这首词的时候,被贬到黄州,郁闷至极,生了重病,幸好相遇名医庞安时,病愈之后,庞安时陪他到了清泉寺,苏东坡眼前的兰溪,滚滚河水居然向西而流,不禁感概万千,回首往昔,他曾长袖随风,临江浩叹: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……”还有:”飞絮送行舟,水东流……” 既然河水能向西流,世间一切皆有可能,纵然年老白发苍苍,只要活着,也有逆袭的希望!是啊,”门前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”

在毕光明教授看来:“兰溪因苏轼的题咏而具有了人文性,它是人生不停奋进的象征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。兰溪今名浠水,县名也由蕲水改为浠水,而在地域文化史上,苏轼踏足浠水,和他留下的诗词(《浣溪沙·游蕲水清泉寺》《西江月·照野弥弥浅浪》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),被历代浠水人视为本县地位最高的文化遗存。“

作为当代的浠水人,毕光明教授在退休后独资办学,创建“兰溪书院“。 我是在2016年,在北京钓鱼台举办的”世界华文文学大会“上认识的毕光明教授。他低调勤奋、著述丰富,长期从事当代文学研究,也对华语文学倾注很多心血,积极推动了新移民文学的评论研究,引荐众多海外作家。八载春秋远去,等到了2024年,我才知道毕教授在退休后返乡,奉献毕生财力和心血创办书院。

兰溪书院与当年苏东坡的清泉寺隔着兰溪相望,为了传承苏东坡留下的文脉,毕教授以兰溪为书院命名。感谢毕教授给我浠水采风的机会,毕教授自己生活节俭朴素,却自掏腰包让采风作家住豪华昂贵的酒店,吃当地最有特色的美食。浠水之旅,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,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。大别山下,人杰地灵,多少英雄辈出,北宋名医宠安时、元末红巾军领军人物徐寿辉(差点就成了朱元璋)、清代状元陈沆、现代诗人闻一多、著名立宪派人士汤化龙、新儒学家徐复观……万年台戏台、斗方山禅寺 、浠水文庙……承载了千年的风霜雨雪,千年的繁华和沧桑,见证了社会的衰荣更替、多少人的悲欢离合。

文化铸魂,延续千年的文明。感谢浠水县文旅局、图书馆,浠水县文联、作协,为我提供了一个平台跟浠水作家互动交流,他们睿智聪慧,博学多才,真诚热情,现场互动充满了融洽和欢乐,给我奇妙的启发和飞扬的灵感。当天晚上,一个小说的轮廓开始隐约浮动,我希望以我的视角为浠水留下一篇小说。我知道,我必须认真学习史料,积累和思考,让自己沉淀下来,才能写出好的作品。

后记:

每次回国采风,都能拓展我写作的视野,沉浸式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,除了完成多篇散文,我也收获了小说。

2013年和2016年,我在北京采风,感受北漂生活,在张辉先生创办的「作家客厅」里完成了长篇小说《北京绿卡》(2016出版)和长篇剧本《逃离华尔街》;2018年,跟随北美中文作协采风广西,完成短篇小说《棠梨树和井》(发表在美国《侨报》);中篇小说《临贺梅花叹》 (分别刊发于台湾《洄澜春秋》第十四期、《贺州文学》2020 第二期);同年跟随“海外作家江南行“采风上海、苏州等地,创作了短篇小说《松江好女人》 (刊发于《世界日报》);2019年,随《散文选刊》和《海外文摘》在江苏和福建采风,之后创作了中篇小说《古黄河的女儿》和《福鼎奇缘》 (分别刊发于2019的《世界日报》和2020的《海外文摘 文学版》。

2024年金秋,在历史悠久、物产富饶的浠水采风,追寻苏东坡的足迹行走兰溪河畔,感受岁月沧桑,体验生命的意义和对世界的敬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