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张爱玲遗作《同学少年都不贱》(作者:孟悟)

华府新闻日报 2024.1.18

作者: 孟悟

张爱玲曾说: “文人该是园里的一棵树, 天生在那里的, 根深蒂固, 越往上长, 眼界越宽, 看得更远。 ”当这棵树飘洋过海, 移植到了异国的土地, 还能开出鲜媚明艳的 花吗? 张爱玲心里很明白, 她说: “要往别处发展,也未尝不可以, 风吹了种子, 播送到远方, 另生出一棵树,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。”

如果说 《倾城之恋》和《金锁记》, 是张爱玲这棵树在故国的土地上开出的两朵奇葩, 那么《同学少年都不贱》是张爱玲这棵树移植到异乡(美国)后, 经历风霜雨雪后, 挣扎出的一抹清丽。

不用讳言, 《同学》的文彩确实及不上《倾城之恋》和《金锁记》的绚丽辉煌– 她四十年代颠峰时所喷发的才情 , 一下笔就成传奇的才情, 那是旧上海特有的氛围和土壤滋养的天才。 只是风雨天涯多少年, 异国的生活毕竟艰辛, 在为生存辗转奔波的途中, 还能为读者留下她特有的文字, 我们又何必苛求她。

人到中年的张爱玲, 经历的事多了, 眼界自然宽了, 作品也不再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缠, 醉生梦死, 肮脏和窒息, 虚无和挣扎。 在作者的遗作里, 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入了风云变幻的时代长卷里。 上海避难的犹太人。 沦亡的东三省。 沪战激烈而凄惨, 大学停了课。 美国的亲共女作家, 鼓动学生去陕北。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, 美国六十年代的性解放, 大学生成群结队去树林野和。越战和反共, 肯尼迪被刺,还有那个年代美国男人流行的长头发。。。 波澜起伏的历史长画联绵不断, 而主人公在其中的行踪和穿梭, 便成了自己流动而灰暗的风景。

看似一部大手笔的作品, 应该洋洋洒洒好几十万字, 但因有张爱玲的贯有笔法和功力, 两万多字的中篇也让我的心灵经历了愉悦的旅行。 喜欢她那些精妙风趣的比喻和细节: “拖鞋似没后跟的卡车。“司徒华的大肚子, 像”比蟑螂短些的甲虫。” 华盛顿的天是”特有的发紫的嫩蓝天。”

我去过华盛顿多次, 睛日里的天空确实蓝得透亮而逼人, 那一种奇异的蓝色, 只是形容不出来。 她写华盛顿的建筑和交通, 虽然寥 寥几笔, 却让去过或没去过的读者都身临其境: ” 后期古董式白色建筑上, 浅翠绿 的铜锈圆顶。 ” 应该是国会大厦(Capitol Building)吧? 而城区的街灯, “上端低 垂的弧线十分柔和, 高枝上点著并蒂街灯。 ” 若是在华盛顿呆过的读者, 更会平添 几分熟悉的欢欣。 比如: “车开到中心区, 近国会山庄, 停下来等绿灯。 ”在闹市泊 车, ” “安全岛旁边停满了汽车。。” “车如流水, 正是最挤的时辰。 ” 读到这些句子 , 我眼前便浮出华盛顿的交通高峰期, 一车接一车的挨挨挤挤, 车速像蜗牛。

写主人公赵钰参加宴会, 买不到合适的服装, 只好自己动手裁晚礼服。 因为”东方妇女矮小, ” 新妍的时装没有她们的尺寸。 ” 这是六十年代的美国。 近几十年来, 随著移民的迅速增加, 稍微大一点的城市女装店里, 服装的型号都比较全, 娇小玲珑的亚洲女孩也不用犯愁。 这几段有关服装打扮的文字传神自然, 简直就是在写张爱玲自己: “袒肩扎在胸背上。 乳房不够大, 怕滑下来, 绑得紧些就是了。。。与她有 点憔悴的脸与依然稚弱的身材也配称。 ” 张爱玲有两篇散文, 一篇《更衣记》, 一篇《童言无忌》, 其中有关服装衣料的描绘, 完全可以同这几段文字对照来看。

小说后半部的结构和情节有些散碎, 有时候场景转换过于突兀, 怀疑是出版社少印了一页纸。 忽然想起《金锁记》里那令人称奇的转调技术: “风从窗子进来,对面挂著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。磕托磕托敲著墙。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。镜子里反映著翠竹帘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著,望久了,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。再定睛看时,翠竹帘已经褪色了,金绿山水换了一张丈夫的遗像,镜 子里的也老了十年。 ” 借用了电影的”蒙太奇” 手法, 十年的空间与时间, 就这么自然调过来了。 叹一口气, 不得不遗憾地说, 《同学》毕竟不能同张爱玲颠峰时期的杰作相比。 但是在她去世多年, 还能读到她的文字, 也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。

从这本书后面所附的”张爱玲年表”, 可以发现, 遗作创作于1978年, 也就是她定居洛杉矶, 开始隐居生活的年代。 这个时期, 她居住在洛杉矶HOLLYWOOD 地区的KINGSLEY DRIVE。 我到网上去查了一下, KINGSLEY 这条大街上有三栋公寓, 不知道张爱玲当初是住在其中的哪一栋。 我找来了几张在KINGSLEY 大街所拍的照片, 有商务高楼, 有私人豪宅, 还有普通的公寓。 不知这公寓就是那公寓? — 张爱玲曾经的公寓,创作《同学少年都不贱》和《小团圆》的公寓? 隔得这么远, 这么久, 只愿能从照片上感受几分气息 — 作家当年在这块地方生活的气息。 后来又从一篇英文散文中 我了解到, 这条大街因为在好莱坞城内, 周围聚集了很多剧作家, 有名的没名的,都有过缤纷灿烂的梦,不知道张爱玲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梦。

我曾经在洛杉矶的ROSEMEAD呆过三周, 那是个新型的中国城, 有几条街区也非常宁 静优美。 从地图上看, 那儿离张爱玲曾经的旧居并不远。 可惜当初我什么也不知道, 否则无论如何也要开车去看看, 至少也要在KINGSLEY 大街上走一走。我对自己说,下次吧,但愿有这个机会。一个文友告诉我,她曾经去过张爱玲在洛杉矶的旧居,有点失望,那房子外表普通,规规矩矩的,一点建筑特色都没有,就像是政府给穷人建的免租楼,房子外面没有华人超市,也没有好医院,不知道张爱玲最后的日子是怎样的凄凉和无奈。

无论怎样,在洛杉矶离群索居,是张爱玲自己的选择,以她的盛名,在两岸三地威望极高,而且粉丝如云。她如果愿意,完全可以拥有奢华富足的人生,但她拒绝了,留在洛杉矶的陋室里,留下一部《同学少年都不贱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