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山归来 (作者:孟悟)

《世界日报》 上下古今版 2023 11 19 – 11 20 连载

我提前一天到了江苏的张家港,就是为了看江南的香山。张家港是“北美华人作家江南采风”的第一站,因为时间紧迫,参观地密集,香山并没在行程表里,我只好选择一人独行上山。

这香山不是那香山,说起香山,众人都会想起北京的香山,在秋天层林尽染、枫叶如霞。张家港的香山名气比不过北京,但要说香,那是货真实价的“香山”,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西施,就在此采过香草(杜衡)。《江阴旧志》有记载;“由麓而上,曲蹬盘行,攀萝扪石,足底云生,相传吴王尝遣美人采香其上,曰采香径”。

农历霜降刚过,秋意已深,杏树黄了,柚子也黄了,但依然有滋心润眼的杨柳依依,我进了张家港香山公园的大门,走过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,很快看见“采香径”的路标,林中小路,蜿蜒曲折,我满心欢喜前行,遥想两千年前的西施曾在此地采香,那般温婉明媚,充满了诗情画意。

关于西施和香山的传说总是让人浮想联翩。春秋时吴国称霸江湖,大败越国,越国进献西施,吴王夫差宠爱西施,常携她游山玩水,一日登山进香,途中歇息一庙中,小童奉上香茶,芳香袭人,西施爱极,庙中僧人告知是用杜衡所制。杜衡清香,有祛风止痛的妙用,缓解了西施的心痛疾病,于是吴王便吩咐随从入山采香。

香山之名来得如此浪漫多情,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心动,纷纷上山探古访幽,大文豪苏东坡就是其中的一位,曾题写匾额“梅花堂”。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因为是江阴人(江阴就在张家港的隔壁),三次游览香山,留下多篇诗作:“吴妃当日将香采,此地遗名遂千载。香魂芳草几悠悠,泡玉连珠为谁在。。。”我最喜欢的一句是:“春随香草千年艳,人与梅花一样清”。提及梅花,香山的南麓有梅林,花开时如华美壮丽,如斑斓起伏的花海。我访香山时错过了梅开的季节,但是有秋叶的绚烂和桂花的馥郁,每个时间段都有它的美妙,而人不可能把什麽好处都占尽。

香山的梅花堂是一座古朴的房子, 白墙灰瓦,清幽典雅,门楣上有黑底金字的横匾: “梅花堂”,落款为“眉山苏轼”。房子一旁的树下有两个闲闲下棋的老人,我问他们,这真是苏东坡的亲笔手书吗?他们说是仿制品,先前的横匾是真迹,被红卫兵破四旧给砸了。纵然是千年古物,再珍贵又如何,几个榔头下去就报废了,如今游客游香山,看到的塔楼和寺庙,都是根据保存下来的资料重新再建。

我后来以云淡风轻的口吻,把香山的见闻告诉了几个文友。一文友说:别讲了,我听得心疼难受!她小时曾跟父亲去颐和园,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,颐和园里曾有一面石墙,墙上有千佛,神态各异,惟妙惟肖,破四旧的小将干净利落,把一千个佛都捣毁了,留下一千个破残的石洞惨不忍睹。她那时还年幼,但也心生悲戚,深感痛惜。

我对文友说,见多了,也就接受了,平静了,就说这座江南的香山,历朝历代的文人因慕名西施而寻古遗事,感怀抒愁,乾隆皇帝风流倜傥,最爱游山玩水,舞文弄墨,香山也有他的行踪,留过他的御笔题字,乾隆是否心怀美梦,梦想自己的题字跟随古人文墨一起万古流芳?乾隆爱惜古人文物,但他肯定没料到,两百年后的革命小将,气势汹汹把什麽都砸毁了。

香山归来,我跟文友谈及感受,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名字或文字刻在石头上,以为可以永垂不朽。作为文人,也不要梦想著自己的著作会流芳百世,漫长时光里的天灾和人祸可以把一起带走。喜欢张爱玲的一句话:“,时代是仓促的,已经在破坏中,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。”

再说破坏,革命小将纵然威武,到底也是血肉之躯,没能力把一切捣毁。香山上的古屋可以推倒,石碑可以砸烂,经书可以烧成灰烬,但是面对春秋战国的“藏军洞”,小将们束手无策。藏军洞固若金汤,是吴王夫差的地下军事工程,藏千万神兵,储战备物资。那时的吴王称霸江湖,攻越伐楚,在长江之畔的修筑众多藏军洞,其中香山的藏军洞最为神奇,山上一位老者告诉我:洞内的隧道与山势走向平行,士兵能从左右两侧快速进出,一般的藏军洞建在山腰,而香山的藏军洞筑在山顶,居高临下,坚不可摧。

夕阳的光,煌煌落在“藏军洞”的石碑之上,流光如金,漫过不远处的聆风塔,也漫过天地的辉煌。我站在香山之颠,看见山下的长江波澜壮阔,浩浩荡荡向东流去。我听见身边的两个游人在交谈:“山下就是张家港码头,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弯,也是江海交汇的第一湾。”其中一人指着远方告诉另一人:“那边是江阴!”

我知道江阴!明末清初,吴三桂投降清国,引兵入关,占领北京,清军一路攻城略地,却遭到江南军民的拼死抵抗,江南人吴侬软语,温文尔雅,但是面对外敌宁可鱼死网破。根史书记载,江阴人宁死不剃发,与清军血战81天,“十万人同心死义,留大明三百里江山”。

夕阳快落了,暮色四合,苍茫的长江依然东流,水天之交,渺无边际,几处航船远影,让人生出千古悠悠的长叹。香山之下,张家港巨楼林立,一片巍峨壮丽的城市风景线。一道夕光忽然回照城市的风景线,世界一刹那安静了,长江和香山都沉在悠远的回忆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