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gwu34

画龙迎新年 (作者:孟悟)

华府新闻日报 2024.1.25 作者:孟悟 2023已经远去,兔年也走到了尾巴尖上了,我仿佛都看见一条巨龙腾空而起,是的,龙年快来了。回望2023年,应该是欢喜放松的一年,对于海外华人,在千辛万苦之后,终于踏上回乡之路与亲友团聚,三年疫情的辛酸磨难,似乎都可以不再提起。 我在老家陪伴85岁的父亲,从初春到寒冬,一待就是十个月。在繁琐的家事之外,闲暇时光就是写作。我最初还打算画画,买了一堆颜料和纸,却不知道怎样落笔。有朋友说我在找借口,不愿接受挑战,不想跳出舒适区。我承认,年龄大了,没有努力的激情。 为什么在美国画画有激情?因为加入了当地的艺术协会,有同行相互扶持,还有定期的展览,一拿起画笔就有动力。人在老家,艺术门槛高,高手如云,竞争激烈,美术家协会不会随便接收一个新手,审核过程复杂,还需要推荐人。对我而言,在美国参加画展,轻易愉悦,全程公费。想在中国办画展吗?我问过一熟人,全是自费,动不动就十来万块钱,我真有那个闲钱,还不如捐给希望工程。总之一句话,做任何事情都讲天时地利,任何时候都不要怨天尤人。 我在回国前,把部分画作交给了协会,于是画在美国继续巡展。从城东到城西,又辗转到城南和城北,想想真是不可思议,人在中国,画在美国,多亏协会的帮助,也感谢协会义工的无私奉献。我一个朋友去看我的画展,说见画如见友,她把照片和文字放在了朋友圈 – 纵然隔着千山万水,也能感知真诚和友爱。 我于2023的岁末回到美国,陪先生过了圣诞和新年,一起在电视机前看纽约的水晶球落下。公历的新年一过,马上是农历新年,我想起去年画了一堆兔子,于是准备画龙迎龙年。 去年画兔,真是任性发挥,凭空想象,画了骑老虎的兔,玩手机的兔,奋斗兔和躺平兔,还画了邪恶兔,被羊群包围的兔。羊群与兔的后面,还有故事。去年疫情管控放松后,大街小巷羊群汹涌(太多的人阳了),不过没事,羊了就羊了,羊了好过年。绘画世界里有超现实作品,以虚幻的方式反映生活中的真实问题。 今年画龙,画了天上的龙,水中的龙,还画了拿手机的龙,半躺下来玩自拍的龙。我一直想画一头躺平龙,但是龙彻底躺平后,那姿态一点不美,于是藏起来,不昭示于人。一个朋友说,龙是腾飞的,充满活力和希望,哪有躺平的道理?我的回答是,就怕龙腾飞太高,翻江倒海,惹出无限事端,倒不如躺平。 都说一个人的画,不小心就会透出自己的秘密。我看我笔下的那些超现实的龙,真的像自己,本人就爱躺在沙发上翻手机,或者拿着手机装模作样玩自拍。我喜欢荷花,我的画里常有荷花,荷叶上还站着一条龙,我都无法解释荷花和龙的关系。当我通过微信视频,把我的画展示给国内的老父亲看,他笑道,真有意思,荷花池里居然还有龙,这得多大的荷花池,这荷花池跟大海相连吗? 父亲的解读真够诙谐幽默,也算另一种创作,丰富了画的内涵和外延。我的龙比较抽象,在86岁父亲的眼睛里,那些龙都像是穿了花衣服。我只好回答,是啊,过年要穿花衣服。

画龙迎新年 (作者:孟悟) Read More »

读张爱玲遗作《同学少年都不贱》(作者:孟悟)

华府新闻日报 2024.1.18 作者: 孟悟 张爱玲曾说: “文人该是园里的一棵树, 天生在那里的, 根深蒂固, 越往上长, 眼界越宽, 看得更远。 ”当这棵树飘洋过海, 移植到了异国的土地, 还能开出鲜媚明艳的 花吗? 张爱玲心里很明白, 她说: “要往别处发展,也未尝不可以, 风吹了种子, 播送到远方, 另生出一棵树,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。” 如果说 《倾城之恋》和《金锁记》, 是张爱玲这棵树在故国的土地上开出的两朵奇葩, 那么《同学少年都不贱》是张爱玲这棵树移植到异乡(美国)后, 经历风霜雨雪后, 挣扎出的一抹清丽。 不用讳言, 《同学》的文彩确实及不上《倾城之恋》和《金锁记》的绚丽辉煌– 她四十年代颠峰时所喷发的才情 , 一下笔就成传奇的才情, 那是旧上海特有的氛围和土壤滋养的天才。 只是风雨天涯多少年, 异国的生活毕竟艰辛, 在为生存辗转奔波的途中, 还能为读者留下她特有的文字, 我们又何必苛求她。 人到中年的张爱玲, 经历的事多了, 眼界自然宽了, 作品也不再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缠, 醉生梦死, 肮脏和窒息, 虚无和挣扎。 在作者的遗作里, 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入了风云变幻的时代长卷里。 上海避难的犹太人。 沦亡的东三省。 沪战激烈而凄惨, 大学停了课。 美国的亲共女作家, 鼓动学生去陕北。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, 美国六十年代的性解放,

读张爱玲遗作《同学少年都不贱》(作者:孟悟) Read More »

孟悟 2022-2023 发表作品 统计

孟悟 2022-2023 发表作品 统计 总发表篇数: 110篇 代表作: 1.《千山万水》,小说,《世界日报》2022 年 2 月 12 日 开始连载 (于2023年 获第二届世界华人文学奖 小说奖 ) 2.《威尼斯的生死悲欢》,散文,原发《世界日报》2022 12 11 ,入选《散文选刊》2023 年 3期 ;获得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“二等奖 3. 《她是一本书》,小说,《世界日报》,2023 年 7月 7 日 -7月15日连载。第二次修改后,收入 北美文学家园《东西》第338期,改名为《太平间公主》。 4.《倾城之绿》,小说,《世界日报》,2023 年 7月 31 日 开始连载 5.《双胞胎女儿》,小说,《海外文摘》,2022 年 4 期 发表时间记录: 1.《千山万水》,小说,《世界日报》,2022 年 2 月 12 日 开始连载 (2023年 获第二届世界华人文学奖 小说奖 )

孟悟 2022-2023 发表作品 统计 Read More »

纽约的容身之地 (作者:孟悟)

《海外文摘 文学》2024年 6期 作者:孟悟 纽约的秋天很美,姹紫嫣红的树叶,跟高低错落的摩天大楼激情呼应,和谐互动,拿起手机随便一拍,便有浓墨重彩的油画效果。但是苏瑶没有心情拍风景,在这个秋天,纽约又乱了!起因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加沙再次交战,战火居然弥漫到万里之遥的纽约,巴以双方的支持者在纽约游行,对峙中免不了口角和推搡,冲突进一步恶化。 苏瑶的好友韩青,一直在当舞者,虽说奔四了,依然有娇媚的容颜和苗条的身材,她对苏瑶说:“巴以两国为争容身之地,一直打斗不休,如今血战还没分出胜负,纽约已经乱成一锅皮蛋粥,今天我去百老汇参加彩排,路过时代广场时看见游行双方大打出手,警察拉不住,也混在里面打,好多吃瓜群众在拍热闹风景。” 苏瑶劝她:“别拍了,老实呆在家里,我一个当妈的,天天担心孩子,只希望世界和平,和平世界,混乱早点平息!” “这样乱下去,只怕有一天纽约没有你我的容身之地。” “纽约是全世界难民的庇护之地,无论你是政治难民还是情感难民,如果纽约都没了容身之地,我们何去何从?”苏瑶感叹著,陷入了沉思,眼前似乎有一扇久闭的窗,忽然打开了,黛蓝的夜空,漫天闪耀的星光,穿越了悠长的记忆,落在她的眼里和心里,遥远的旧时光席卷了她。 十多年前的苏瑶还在故乡深圳。都说深圳海纳百川,是座包容的开放的城市,容纳不同的声音和文化,但是苏瑶觉得深圳已经没了自己的容身之地,为什么?她在两年之内休掉了四个老公,无论走到哪儿,哪儿都是五颜六色的目光射向她。她有次去参加一位长辈的生日宴,一进包间,闹哄哄的笑声突然安静了,她看见亲友们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,但是脸上诡异的表情藏不住,还荡荡悠悠挂在嘴角和眉梢。苏瑶先是一楞,然后冷笑道:“我知道你们在嘲笑我,有本事就当面告诉我,对,我离了四次婚,是个笑话,但是我爱了就爱了,爱了就结婚,老实做人,遵守国家婚姻法,坚守道德底线,没当小三,更没有乱七八糟跟几个男人同时上床。” “既然遵守国家婚姻法,就别把婚姻当儿戏,你在大婚前为什么不选择同居。”姑妈问她,姑妈的女儿燕子一直没结婚,当过四次小三,如今还在跟一个烟老板同居,但老板就是不娶燕子。姑妈还说:“燕子跟你一样感情颠簸,但是燕子依然是个未婚姑娘。” 苏瑶呵呵苦笑,当过四次小三的燕子还有骄傲的本钱,可以把未婚姑娘的旗帜插在头上,而离了四次婚的自己早没了容身之地,为千夫所指,这世界魔幻得让人崩溃。苏瑶成长于小康之家,父母是深圳的公职人员,她从小活泼可爱、能歌善舞。大学读的艺术,毕业后在福田区开了一家肚皮舞舞蹈室,热辣性感的肚皮舞是她的挚爱。苏瑶自我感觉特别好,雪肤娇嫩,五官精致,性感的肚皮舞女郎,一颦一笑都妩媚动人,一扭一转,散发出迷人的女人气息。 除了教学,她还常去外地演出,日子过得活泼多彩。只是那些年像在梦里坐过山车,虚幻飘渺,醒来后晕得日月无光,自己的脸也丢得光光。父母颜面尽失,不想认她了,因为她结婚离婚、离婚结婚一系列神操作,都不跟父母打招呼。亲友们觉得她有毛病,脑神经东拐西转,不知转到了什么地方。有人说她是结婚狂,换老公比换车的速度还快,更有刻薄者说,换老公如换手纸,干脆再多换几次吧,直接上吉尼斯记录,弄一个知名人士当当。 这样的名人还是不当的好。回头看看走过的路,乱七八糟的花草和荆棘乱晃在眼前,谁稀罕这样的奇葩风景?第一个老公是苏瑶的初恋,他是个爱家的人,豁达温厚,对她照顾有加。他有次耐心地劝她,既然已经成家,外面乱七八糟的商演就别去了,家里又不缺这个钱。苏瑶脸一垮,认为丈夫想捆她的翅膀,婚姻又不是牢笼,凭什么不能在蓝天下翱翔?吵了几次架,丈夫选择了分手,她满不在乎在协议书上签下龙飞凤舞的名字。第二个丈夫是个歌手,两人在外地演出途中一见钟情,即刻闪婚,闪婚后没两天,她就在床上捉了他的奸,两个女的滚在他的床上,简直就一人渣王!第三次了,她发誓事不过三,要好好嫁人,男人在大学搞行政,是个稳妥的主,但是蜜月刚刚过完,粤北乡下的公婆就来搞突袭,没两天,小姑子小叔叔也来了,说是想在深圳发展,先暂时借住一下,什么借住?看那个节拍和步伐,完全要把苏瑶的家当成长期抗战的根据地。苏瑶就是演员,也演不出高超的贤惠。第四个老公是个开电器公司的老板,条件不错:“有房有车,父母双亡””–据说是当今女孩最理想的结婚对象。他跟苏瑶一样,也有多婚经历,彼此报以理解。苏瑶穿著婚纱进了他的别墅,没几天便发现他跟两任前妻藕断丝连,她跑到他前妻那里去吵闹,前妻居然骂她是三婚的小三。 算了吧,苏瑶对婚姻彻底绝望,还是自己单过吧。她时不时会怀念第一个丈夫,如果当时懂事,绝不会成为今天的笑话。时间久了,苏瑶变得疑神疑鬼,眼前似乎有跳舞的白牙和红舌头,都在讲述她的传奇。她本来是个神经强壮的人,但也不可能在风雨中强壮一辈子。她觉得深圳这座城市已经没了自己的容身之地,于是在三十岁的生日后恳请父母:帮我去美国吧。 苏瑶的爷爷奶奶定居纽约多年,在曼哈顿唐人街拥有两家餐馆。很多年前,爷爷奶奶就想把苏瑶的父亲办出去,因为直系家属移民排队还算快,苏瑶的父亲是他们唯一留在大陆的孩子。但是苏瑶的爸爸坚决说不,他在区科技馆当小领导,虽谈不上呼风唤雨,但是处处受人尊重,才不想移民美国从一张白纸开始。他去纽约探望过父母,唐人街的破烂脏乱让他触目惊心。他对妻子说过,父母的餐馆没有我的容身之地,我干不了切菜、洗鱼、端盘子!亲友们都劝他,为了女儿,你应该移民。父亲摇头说,女儿不爱读书,喜欢唱歌跳舞,中国更适合她。 谁又能料到,个性独特的苏瑶,婚姻也走得很独特。当父母的骂是骂,当然不能袖手旁观。母亲对父亲说,让苏瑶去美国吧,风水变了,命运也能改变。苏瑶去了纽约,刚开始只能在餐馆打工。爷爷奶奶退休了,餐馆早被叔叔接管,叔叔的原配两年前病亡,紧跟着娶了新夫人,新夫人只比苏瑶大三岁,但是泼辣能干,里外都是她当家。她看苏瑶来餐馆打工,以为苏瑶是奔著要来分财产的,横看竖看都不顺眼,冰淇淋里也能挑出骨头来。有一次,她嫌苏瑶的鱼鳞没有清干净。苏瑶本来就闷了一肚子的火,把手上的鱼朝厨房天花板一扔,鼻子一哼,脖子一歪,潇洒一个转身,就进了曼哈顿越南人开的美甲店。 苏瑶在美甲店一边打杂,一边学技术,因为没人跟她说中文,逼得英文的节奏加快了。美甲店有个叫阿芭的女孩,来自叙利亚,常带苏瑶去教堂蹭免费的晚餐和英文课。苏瑶第一次见阿芭,两个眼珠子就定在了她的脸上,哇,从来没见过如此绝色美女,完全能够倾倒一座城池,停下两艘航母。 阿芭告诉苏瑶,叙利亚的内战让她失去了父母,她跟随叔叔一家来到美国。每当苏瑶开始抱怨美国的无聊和荒谬,阿芭总是轻言细语说,她能来美国,要感谢真主,在她那战火漫天的祖国,难民们无处安身、颠簸流离,为了找一处容身之地,像洪水一样涌向欧洲的边境线。 阿芭曾有过静好的岁月,跟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是幸福的。阿芭的故乡是叙利亚首都附近的一个小城,谁能想到安静美丽的小城也避不了炮火,父母在去参加亲戚婚礼的路上,遭遇了冷炮的袭击。那是2011年,内战刚刚点燃,许多人还在观望,许多人还不想离开,甚至还梦想著发一笔战争财。而阿芭的叔叔先知先明,当机立断,即刻带著一大家人移民美国,幸好走得早,没有摩肩擦踵的汹涌人流。 阿芭告诉苏瑶,同欧洲相比,美国接受的叙利亚难民最少,名额只有1000多,而他们一家就是其中的幸运儿。美国择人的眼光毒辣,不是什么样的难民都给你开门,要严查你的背景,还要看你的职业。能踩上美国桥的幸运儿,除了身家清白,要不有钱,要不有才,阿芭的叔叔是首都医院的顶级牙医,否则一家人还当不了美国的难民。难民名单里还有工程师、教授、园艺师、传统珠宝设计师。。。 阿芭的奶奶本来可以跟随一家人移民美国,但是老人家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家园,她认为美国没有她的容身之地。当时有个表哥自告奋勇照顾奶奶,最后局势越来越乱,每天窗外都是炮火和炸弹,眼看对面一栋公寓被炸成了废墟,半条街都是血淋淋的尸体,表哥决定逃难,但是奶奶还是坚持独守。老人相信,战火终将会熄灭,离散各国的亲人总有回家的一天,她会活著拥抱他们。 阿芭的表哥熬过了噩梦,爬山涉水后总算抵达了德国。他在电话里对阿芭的叔叔说,难民流里有太多的地痞流氓,揍他,打他,明目张胆抢他的水和食物。他从来没想过,这辈子会跟这样的人渣挤在同个队伍,遭受非人的颠簸和折磨。他一个银行高级经理,平日里西装革履,接触的人知书识礼,怎么会沦落到难民营?虽然到了德国,但还是不甘心,他有金融硕士和多年的银行经验,希望叔叔能帮他在美国找一处容身之地。 叔叔只是苦笑摇头,他一个叙利亚牙医,在祖国享受了极高的尊敬和荣耀,流落到了美国,连行医的资格都没有,只能当牙医助理!不是每个牙医都愿意聘他当助理,因为他的英文并不算流利。聘用他的医生是谁?能想到是他从前的大学同学吗?当年成绩远不如他,但是同学走得早,二十多年前就赴美留学,如今已长成了一棵大树,枝繁叶茂,能庇护亲人,也能庇护落难的老友。 阿芭的叔叔快奔50了,还能去考美国的行医执照吗?当务之急是养活一家老小,周末也不闲著,在一家具店当搬运工。阿芭叔叔告诉阿芭表哥,你先在德国呆著,移民美国太难了,美国如今不喜欢移民,对中东移民有排斥情绪,完全是看瘟疫看恐怖份子的眼色,网上的谩骂更是洪水滔天。美国比较好面子,对世界宣称接受上万难民,但是那些条件苛刻得发毛,其中一条:要等两年以上,如果这两年局势变了,所在母国稳定了,对不起,你难民的资格取消了。许多阿拉伯社区主动请缨:我们可以承担10万难民。联邦政府也不搭理他们的热情相助,说政府有自己的规划和节奏,请别干涉。 凡是有尊严的职业人士,不是迫不得已,谁愿呆在美国受气?阿芭想起叔叔就难受,他在故国是多么风光荣耀,出门有司机,进屋有佣人,婶婶送了小孩上学后,根本不操心家务,常同女伴去名店闲逛。阿芭呢,也是活得像公主一样,父亲经营一家地毯公司,生意兴隆,她是父母唯一的孩子,他们的掌上明珠。阿芭指著谷歌图片里的一堆废墟说,这儿曾是皇家的避暑山庄,我十八岁的生日派对就在那里举行。但是战火把一切都卷走了,谁能记住它过去的辉煌和宏大? 苏瑶心想,要是自己和家人遭遇如此大难,还不骂天骂地骂祖宗,看阿芭坐在那里,与世无争地美丽著,谁也不知道她走过撕心裂肺的人生变故。苏瑶跟阿芭成了好友后,便双双离开了曼哈顿,去布鲁克林合租了一套小公寓。苏瑶和阿芭一样,跟婶婶的关系不好。阿芭说,她理解婶婶,曾经是雍容华美的阔太太,待人接物优雅温柔。天塌了,日子乱了,带庭院的豪华别墅不见了,挤在火柴盒一样的空间内,还要管四个孩子的吃喝拉撒,再豁达宽容的人也会发疯,失去了祖国,也失去了尊严的基石。 苏瑶把阿芭和自己形容成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。其实苏瑶比阿芭幸运太多,逃离中国,不过就是想逃离一堆情感的麻烦,现在回头再看,那些麻烦又算什么,比风中的羽毛还轻。苏瑶问过阿芭,你在叙利亚有男朋友吗?阿芭说,在我们那里都是父母安排婚姻,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,战火纷乱,能保住命就应该感恩真主。阿芭曾经定过婚,男方父亲跟阿芭父亲是朋友。只是这仗一打起来,世界就乱了,那些承诺早被子弹打得七零八落。 和平的时光真是好啊,面包的脆爽,羊肉的鲜香,煎鱼的酥嫩,在唇齿间奏响了美味的交响。这是纽约中城的一家叙利亚餐馆。阿芭对苏瑶说,我父亲提过,我未婚夫喜欢这道菜。苏瑶对阿芭说,你人都在美国了,还去想未婚夫干什么,你长得这么美,好好找一个,我也可以靠一靠。阿芭低眉垂眼说,婶婶告诉过我,他其实就在纽约,他似乎不愿意见我们。 阿芭的未婚夫很早就到美国留学,混得山青水绿,在华尔街从事金融分析。华尔街里有阿拉伯人成立的金融协会,协会的负责人认识阿芭的叔叔,对他道了实情,阿芭未婚夫已经有了女友,犹太人,在华尔街某金融集团当主管,有呼风唤雨的气势。苏瑶对阿芭说,这是纽约,上床下床都那么自由,更别说一张婚约了。阿芭垂眉低头说,想不通,总想问个为什么,婚约就是承诺,不能取消。 两人正说著,餐厅里响起了欢快的阿拉伯音乐,穿著一身闪金烁银的女郎跳起了肚皮舞。苏瑶拍著桌子说,我也会跳,我也会跳,在纽约一阵瞎转,居然忘了老本行,我们两人干脆去跳舞挣钱,或者合开一家舞蹈室,应该比帮人修指甲愉快。阿芭摇头苦笑道,你哪来的想法? 在我们国家,跳肚皮舞的女子被人瞧不起,好家庭出来的女孩不会去干那种职业。苏瑶急了,声音也大了:那种职业怎么了,靠劳动吃饭,卖艺又不卖身,你自己都会跳,怎么还瞧不起人家跳? 阿芭说,对,我会跳,我只为家庭的聚会跳,朋友的婚礼跳,那种盈利的商业演出我绝对不碰。苏瑶哼道,这是纽约,没人在乎你的纯洁高尚。 苏瑶心想,阿芭一定还是个处女,而自己已经历了4个男人,有些想法肯定不能合到一处。苏瑶走自己的路,她的周末都扑在舞蹈室学舞,同时四处张望,不放过任何演出的机会。纽约到底是国际大都市,只要有心,挖不出黄金,也挖得出漂亮的石头。 阿芭自己不跳,但是常陪苏瑶参加商业演出,帮她拎包,帮她化妆,也帮她牵裙子,插翅膀。。。外人都当阿芭是苏瑶的助手,苏瑶呵呵一笑不置可否。那次演出是在长岛的一栋华美豪宅里,苏瑶说,这房子大得像宫殿,跟你十八岁庆宴的那个地方相比如何?阿芭淡然说,差远了。 苏瑶性格开朗,到处结交朋友,很快认识了一个叫韩青的舞蹈女孩。韩青大眼睛、大嘴巴、一头蓬松的金色狮子头特别抢镜。韩青在中国就有舞蹈底子,目前在纽约混江湖,时不时还找准机会去百老汇客串一个小角色。那年春节,韩青邀请苏瑶去参加华人社区的嘉年华彩妆游行。苏瑶把阿芭也拉去了,导演让苏瑶和韩青扮献桃的仙女,阿芭扮成观音菩萨,一个奇美绝色的观音,把好多行人都迷住了,游行途中还有人向观音娘娘合十行礼。自那以后,阿芭只要得空,便跟著苏瑶参加舞蹈培训,再也不说跳肚皮舞的女子被人瞧不起。那天苏瑶对阿芭说,韩青组织的肚皮舞闪舞,是为乳腺癌患者捐款。阿芭说,她喜欢参加公益活动。 苏瑶带着阿芭,穿上捐助公司的广告T恤衫,准时出现在华尔街,跳舞的位置是华尔街的金融牛,准确一点,是牛屁股后面一块小空地。音乐还没有响,苏瑶发现阿芭的脸色白成了纸,眼睛都直了,顺著她的目光望过去,苏瑶看见一个衣冠楚楚的西装男人,帅得像个欧美明星,想都不用想,肯定是华尔街的白领,他或许刚刚下班,或许在上班的间隙里出来喝杯咖啡。苏瑶的脑子闪得快,她认定那人是阿芭的未婚夫。苏瑶问阿芭,要不要不跳?阿芭突然咬紧嘴唇,高傲地扬起头说,为什么不跳?我要尽情地跳! 阿芭本来就美得像个惊叹号,当惊叹号摇臂旋转,注定会舞动出不一样的奇迹。表演结束后,一个风度翩翩的中年绅士向她们走来,递给了阿芭和苏瑶两张名片,他说他记得阿芭,唐人街中国农历年的游行,阿芭扮的白衣菩萨,让他记忆犹新。 阿芭在第二年的五月嫁给了那个绅士,绅士是华尔街的一个金融大鳄,犹太人。书瑶问过阿芭,阿拉伯人能和犹太人通婚吗?阿芭说,这是纽约,什么样的组合都不是奇迹。再说了,他虽然出生犹太家庭,但是在十年前就皈依了基督教。 阿芭的婚礼盛大豪气,私人飞机接送亲友在加勒比海的一个海岛,那海岛也属于绅士的家族。苏瑶看著美如天仙的阿芭,心想这样的极品女子,从来就不是天涯沦落人。 阿芭嫁入豪门,连同她的家族也在改变阶层。阿芭给了叔叔一笔钱,至少可以覆盖一家人两年的基本生活,这样叔叔不再为养家糊口奔波,有大把的时间准备牙医资格考试。阿芭有个表哥,在德国当难民,混得悲催,一直梦想到美国,阿芭先生把他办到美国,培训后还拿到一份银行工作。 苏瑶对韩青说:“看见没有,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,阿芭现在很忙,忙着要把她在叙利亚的奶奶接到美国,据她说,难度很大,还得动用私人飞机,看样子是要把整个大家族搬到美国来。” 韩青说:“我们华人不是一样的吗?一个人先来踩地皮,慢慢地一家老小都奔赴美国了。 ” 苏瑶说:“全世界的移民都一样,一家人先站稳,然后什么七大姑八大姨都来了,子子孙孙都留在美国开花结果。” 韩青说:“你和阿芭是患难时的好友,她能有今天,还不是因为跟你在一起才有的机会,她感谢过你吗?。 ” “她借了我一万美元。” “借你,没给你?” “她要帮的人太多,能借我一万已经阿弥陀佛,她说等我有钱的时候再还给她。我知道一个非洲男孩在美国当了橄榄球明星,要养活他父母在非洲的300个亲戚。” “300个?第一代移民真苦,有钱也苦。” “再苦也要走下去,我准备在法拉盛开一家舞蹈室,华人移民在法拉盛暴增。管他是合法的还是黑户口,人多的地方生意才旺嘛,到时候你也过来帮帮我。” 墙上的钟嘀嘀嗒嗒地响著,苏瑶的目光一直落在窗前的百合花,粉嫩玲珑的蕊,配合柔媚轻盈的瓣,与世无争地绽放在蓝色玻璃花瓶里。百合花是阿芭送给苏瑶的,她本人并没有来,是邮寄的快递。她婚后常居长岛,跟苏瑶三个月也见不了一面。苏瑶对韩青说:“阿芭走了,离我们的圈子越来越远。” 韩青笑道:“纽约的节奏快,朋友变得也快。” 冬天的纽约,阳光很少,风吹在脸上像乌鸦在抓,灰暗的天空让人情绪低落。那些日子苏瑶很憔悴,她怀疑自己得了忧郁症,每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,中途醒来后很难入眠,就算昏昏沉沉睡了,眼前晃动著零碎散乱的图片,有过去的,也有现在的,重叠在一起,时间空间都是乱的,唯有阿芭的形象很清晰,她穿着纯白的裙子,但是表情很骄傲,对苏瑶不屑一顾。

纽约的容身之地 (作者:孟悟) Read More »

不惧衰老,拥抱人生 (作者:孟悟)

华府新闻日报 2023 11 16 我是在37岁那年感觉精力不济,我既想保住美国的职场生涯,又想继续前行在中文创作的路上,常常顾此失彼,搞得手忙脚乱。清晨醒来,我上卫生间梳洗,真不敢面对镜中的自己,双眼浮肿,怎麽抬头有纹,一笑更有纹。是的,凡是女人,都唯恐衰老,“最是人间留不住,朱颜辞镜花辞树”,但心头也明白,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,谁也无法抗拒。 37岁那年我在州政府的一个部门从事财务工作,财务部门干活的多是女士,两三个男士只是花丛中的几片点缀。我之前在高科技公司上班,搞技术的多是男士,所以公司几乎就是个和尚庙。后来我又去了银行,员工一半男,一半女,阴阳还算平衡。在我的记忆中,那个财务部门女士特多,大办公室、小办公室都布置得花花绿绿,女士们凑在一起热爱交流,你家的老公,我家的儿子,旧老板如何如何,新来的上司有什麽背景。。。空话和流言比池塘里的野鸭子还多。 女人最关心的还是年龄和美容。我记得出纳玛莎最讲究,玛莎碧眼银卷发,妆容精致,每周她都要去美容院做脸,一套下来也要一百多美元。她提及美容院的一种特别营养霜,好来坞的明星也在用。众人听了,急急问她,有效果吗?她说关键是要坚持,原先很明显的乌鸦爪,慢慢淡去了许多。 我明白乌鸦爪(Crow’s feet )的意思,是指眼角的皱纹,那是时光堆积的痕迹,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。在汉语里,我们用“鱼尾纹”表达皱纹。一个是乌鸦的爪子,一个是鱼的尾巴,西方也好,东方也好,都用动物的身体部位来形容皱纹。据我个人的感知:鱼尾纹要比乌鸦爪温柔一点,婉转一点,鱼在水中轻曼灵动,是可爱的,有趣的,而乌鸦呢?浑身漆黑,还张开黑爪子,肆无忌惮落在你的脸上,留下残忍无情的痕迹,像个抹不去的噩梦,强行伴随你的后半生。 女人们聚在一起,话题除了美容,还有身体维护。年龄大了,肚子最容易堆集脂肪,风趣的中国人称之为“游泳圈。” 美国人也很幽默,把它叫作“爱的扶手(Love handles)。” 谁不喜欢平洁光柔的腹肌,谁不想摆脱爱的扶手?可是人在美国,一抬头就是琳琅满目的甜点,稍微不注意腰就肿了,“扶手”就上来了。玛莎说,如果晚上多吃几口甜点,第二天就感觉那些甜点化成了脂肪贴在她的屁股上。为了保住身材,她每天必须去健身房,炼一身的汗,瑜伽和游泳也是交错著练习。难怪她六十几的人了,身材有致,不见什麽“扶手”,看正面像四十几,看背影像二十几。我们一赞她,她就打趣自己:我没有办法啊,你们有丈夫,我一个人孤零零的,今年一定要找个好男人! 我37岁那年,玛莎63岁,美国人可以选择到67岁才退休。我那年回了一趟国,国内的亲友都说我一脸的憔悴,未老先衰,不知在美国遭受了什麽坎坷。我看国内的亲友活得滋润,保养得体,心理落差大,但我有我的理由:我在美国是全职工作,业余时间搞创作,在海外华文媒体上频繁发表文章,还见缝插针学习,准备报考C P A(美国注册会计师)。好友真诚劝我:你37了,不是17岁,不能这样瞎拼,你看看你皮肤干燥枯焦,比同龄人要老好几岁。 我满怀压抑回到美国,告诉玛莎我的中国旅程。玛莎说,你不老,你看著才25岁!你不要被外面的语言所左右,你要做你认为值得的。我知道美国人喜欢无条件地瞎夸人,就算是谎言,也滋心润肺。我应该向玛莎学习,每天自信满满,把自己收拾得精致玲珑,眼睫毛一根根的,每一根都涂得神气飞扬。无论是骄阳还是暴风雨,反正挡不了玛瑞达去建身馆,一会儿瑜珈,一会儿舞蹈。同事时不时打趣她:找到可心的人吗?玛莎睫毛一闪,眼睛里飞出灿耀的光:找到了,就是年龄大了点,今年圣诞就满九十了。 这般老啊? 众人哄笑道,莫非是个没牙齿的老头子,萎缩在轮椅上,像一盆植物任人打发。一个女同事说,没事的,不过是圣诞爷爷的爸爸嘛,关键有这个吗?她打了个响,又比了个数钱的动作。玛莎忙解释:怎麽没有?人家开的是超豪华的凯帝拉克,在城区有自己的厂,身体也特棒,每天都要游泳两小时,我们就是在游泳池认识的,他年轻时参加过二战,那场著名的坦克决战( Battle of the Bulge)。 还不快把老头子搞定!众人都替她急。你想想,九十岁的富翁还见得了几天太阳,其他的先别管,床上的战斗力都是省略号,把钱搞到手才是句号。玛莎说,你当我是傻瓜,道理我不懂? 关键是老头的儿子也拿眼睛勾引她,儿子是我的同龄人,你们说先搞定儿子,还是搞定老子。众人都说先搞定儿子,老子的钱还不是留给了儿子。玛莎说:不!搞定了老子才有钱,有了钱同儿子扑腾也不晚。如果先把儿子搞定得罪了老子,那就是浪费时间,白种了一棵不结果的樱桃树! 玛莎动作夸张,以自嘲的口吻跟众人说笑,制造办公室欢乐也是一种奉献。我知道她是个有思想的人,不会为钱出卖灵魂,自律自强,绝不受限于外界。光阴一闪如飞电,暗中不觉间,又换了流年。我离职后再也没有见过她,但她 一直都是我的榜样:幽默开朗、不惧衰老,拥抱人生,做自己的王者。

不惧衰老,拥抱人生 (作者:孟悟) Read More »

喜欢邮轮,喜欢集装箱码头 (作者:孟悟)

《华府新闻日报》副刊 2023 11 8 我因为爱海,所以选择邮轮旅行。为什麽迷恋大海?大海总是同人类的文明息息相关。纵横人类五千年的发展史,文明总是诞生在有水源的地方,比如大河文明和大海文明,大河文明平缓、温和保守,人们安居乐业。恒河文明和黄河文明都属于大河文明。而大海文明纵横驰骋,包罗万象。碧波荡漾的爱琴海是希腊文明的摇篮,其辉煌的光芒,照亮了历史的天空。在我看来,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属于大海文明,海上丝路带来了国与国的贸易与发展,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,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,逐渐形成了国际化视野,人民也多了份开放和包容。 记得那些年,智能手机还没普及,照相是用数码相机,我有一段快乐无忧的时光,常坐邮轮看世界。喜欢邮轮的理由很简单,邮轮是从港口出发,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港口,都如画一样落在眼里心里。如果坐飞机旅行,飞机是从机场出发,每个国家的机场都大同小异,但是每个国家的港口都有自己的风景和独特气质,站在邮轮的甲板上看海港,海港在你眼前如锦绣一样铺开,那种视觉冲击的震撼感会一直留在记忆里。 闲暇时在网上寻找便宜的邮轮船票,便成了我的一大爱好,特别是加勒比海沿线,因为价廉物美,同一条航线同一个邮轮,我坐过好多次还嫌不够。我先生不喜欢便宜邮轮票,他认为便宜无好货,而且便宜的邮轮很容易停泊在集装箱码头。我和先生一起旅游的时候,他一般会订皇家加勒比海的海景套房;而我一人出门时,很多时候购买NCL挪威邮轮公司的内景房(同等条件下,两者价格相差8到10倍)。在欧洲和南美洲地区,NCL邮轮时不时停靠在集装箱码头,而不是设施良好,风景优美的正规邮轮码头。 先生认为,集装箱码头观感不佳是次要,关键很危险,什麽吊车、大货车来来往往,你是出来度假的,又不是看装货卸货的。恰好相反,我就是喜欢看装货卸货,有年在南美洲的某个渔港码头,我兴致盎然观看吊车装了一箱的沙丁鱼。灯火辉煌的港口,集装箱码头总是喧嚣热闹,我总是忍不住想象那些货船要开向何方,而回来的货船又满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和期待。 记得2018的秋天,我曾跟随“北美华文作家江南行”采风团到了太仓,太仓曾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,太仓港位于江海交汇处,水深港阔,少见的天然良港,其集装箱吞吐量全国排名第8,全球排名22。2018年在太仓采风,因为行程匆忙,我们错过了太仓码头。 2023有幸运之神,在相隔五年后,北美华语作家采风团再次拜访了太仓,我终于如愿以偿见识了太仓码头。码头热火朝天,最让人惊艳的是大红色吊机,它们列队成排,巍峨壮观。我喜欢吊机的红颜色,欢乐热烈的中国红,让人一看就喜气洋洋,带著积极向上、鼓舞人心的正能量。大红吊机忙著装货卸货,运输车和集装箱货轮川流不息,但是码头没有几个人。接待采风团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,太仓港全力打造长江第一智慧港口,发运、装船每一道流程都实现了远程操作,从前10台吊机需要10个司机,如今一两个人就可以在后台搞定。这就是所谓的智慧港口,聪明码头。 太仓码头立著一面高大而鲜亮的世界地图,以太仓为中心,从太仓出发的货轮开向世界各地,航线密密麻麻。我问工作人员,这算是新时代的海上丝路出发港口吗?他点头说是。后来太仓侨联的老师补充:太仓是新海上丝路的枢纽港。 郑和博物馆是太仓之行的最大亮点。博物馆声光电技术爆棚,给人多层次的视觉震撼,在沉浸式的体验中,我们似乎穿越了时空,跟著郑和乘风破浪,航程是如此的灿耀迷人,而大海是如此的波澜壮阔!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启航地,600多年后,太仓是新海上丝路的出发港之一。古代与现代的融合与碰撞,两种辉煌的灿耀对照,让人惊喜,也让人深思。 我喜欢大江大海,喜欢有码头的港口城市,太仓之行让我对这座城市浮想联翩:或许未来的某一天,邮轮会从太仓出发,就让邮轮停靠在集装箱码头吧,那会让我兴奋欢喜。

喜欢邮轮,喜欢集装箱码头 (作者:孟悟) Read More »

张家港,太多的明媚惊艳 (作者:孟悟)

《华府新闻日报》副刊 2023 11 2 2023的秋天,桂花和柚子的芳香在张家港的空气里弥漫。我参加了”北美华语作家江南行”,张家港是采风团的第一站。采风期间,张家港侨联的丁先生带我们到了长江边,一抬头便是高耸的大石头,上面刻著醒目的”张家港湾”,其字体灵动飘逸。张家港湾是长江入海的最后一弯道,所以也称之为“江海交汇第一湾”。石头不远处是鱼篓雕塑,雕塑有个可爱的名字:”龙门篓”,龙门篓象征鲤鱼跳龙门,而”篓”有江南鱼篓的寓意。龙门篓面朝长江,面朝江海交汇第一湾。我在想,若龙门篓与水上的航船对望,彼此便有了温暖的关照,一份心灵的守望。 我们一群人站在江边拍照,看大江浩浩荡荡向东而去,江面上集装箱货轮来来往往,川流不息。有作家说,她喜欢看有汉字的集装箱货船,喜欢在奔腾的大江大海中看中国的蓬勃发展 ,欣欣向荣。她的话引起我的共鸣,前些年我爱坐邮轮旅行世界,飘荡在地中海、加勒比海、南太平洋。。。时不时相遇标注汉字的集装箱货轮,活泼可爱的方块字落入眼底,茫茫大洋也生出知根知底的温暖和欣慰。 重庆是我的故乡,故乡在长江的上游,我自小就对江和桥有种特别的感情。去张家港之前,我查地图,看张家港地处长江下游,心想那里的长江肯定比南京还波澜壮阔。我在地图上发现张家港和南通之间有一座大桥,后来才知道,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,大桥傲视全球,是世界上最长的公铁两用斜拉桥,铁路有4线,车道有6条,以磅礴的气势横跨大江。我到了张家港,本想买张车票去南通,顺路也可以感受一下大桥,只是行程匆忙,这个愿望只能期待下次实现。 在张家港湾,我们看到繁忙热闹的国际码头,透过张家港的现代时尚,我们也能感知她的文化灿烂,历史悠久。你相信吗?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的踪迹,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争霸,张家港是吴国的地盘。谈及历史,我认为香山可以算是张家港的一张名片。张家港的香山是江南香山,虽然不如北京香山的名气响亮,但是江南香山有更厚重的历史底蕴。江南香山是吴王夫差携西施采香的地方,香山因此得名,历朝历代都有人慕名西施而前去打卡,其中名人一大串:有苏东坡、徐霞客、张士诚、康熙、乾隆。。。,打卡的名单如此闪耀照眼,我们凡夫俗子还不心动吗? 张家港是”北美华人作家江南采风”的第一站,我提前一天到了张家港,就是为了拜访香山。我沿着西施两千年前的采香之路上山,山途中见了苏东坡的梅花堂,徐霞客的塑像、吴王夫差的藏军洞,春秋战国的烽火台。。。站在香山之巅的聆风塔远望长江,长空无际,天遥地远,而香山脚下的张家港高楼林立,全都尽收眼底。天黑时下了香山,在街上随便找了一家小店,老板推荐大肉面,入口醇香厚重,鲜美不腻,结账时才15块钱。 我在回酒店的出租车上与司机交谈,司机家住香山下的小镇,他说他知道本地最好吃的面馆,又说他进香山可以不买门票,因为香山开发时征用了他家的土地,我呵呵笑说,我的门票是60块。他告诉了我小镇三十年的沧桑巨变,各种人的故事,我觉得我应该写一部小说,就以香山为背景,写现代思潮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,人们在大时代变局下,或困惑迷茫,或抓住机会勇毅向前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。 说了香山,再说沙洲优黄文化展示园,很难比较谁比谁好,而后者绝对是张家港的一个华美地标。园区内美轮美奂,让人眼花缭乱,是江南古韵中的白墙灰瓦、小桥流水,与东方西方各种元素水乳交融,黄酒文化与智能化工程的完美结合。原谅我词穷,不能形容身临其境的震感。都说“千泉”的叠水池很仙,白雾飘飘,水声玲琅,我更赞叹沙洲优黄的存酒仓库 , 8万 酒坛 ,排 队成阵,气势那个恢宏,让人想起威风凛凛的兵马俑。 张家港有最先进的大桥和国际码头,也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,太多的明媚惊艳,处处都是亮点,真不知从哪儿提笔说起,或许从哪儿提笔都能写出华章妙文。 附: 沙洲小唱 (作者:孟悟) 古黄泗浦,钟鼓悠扬,此地一别故国遥。 采香路上,花海寻君,梦里西子魂相依。 梅花堂外,与你相遇  , 小桥流水夕照浓。 大江那岸,龙门篓在, 河海天际帆影远。 苏通长桥,与你相望, 痴情吴越山水间。 陪你走过,千泉叠水,黄酒故事 又一年。 古戏台上,水袖温婉,前世恋人今何在? 声声丝竹,千回百转, 岁岁平安沙洲见。

张家港,太多的明媚惊艳 (作者:孟悟) Read More »

海上絲路,從太倉出發

作者:孟悟 遙望江南,魂牽夢繞,溫婉動人的昆曲讓我沈醉,江南絲竹余音繞梁。我是後來才知道,昆曲和絲竹的發源地都在太倉。記得2018的秋天,桂花的幽香彌漫了江南,我跟隨「海外華文作家江南行」采風團到了太倉,濃郁的江南氣息撲面而來,真正感受了婁東文化的源遠流長,歷史底蘊深厚。 太倉之行的第一站是南園,一進南園就像進了《紅樓夢》中的大觀園,光是看看那些景點名字「”鶴梅仙館」、”寒碧舫”、”潭影軒”,便想起書中的詩句:「寒潭渡鶴影,冷月葬花魂。」 南園中假山拱立,奇花爛漫,碧水之上有精美的石橋,亭臺樓閣錯落有致。穿過山坡,站在花木深處,你會想起「輕煙迷曲徑,冷翠濕衣裳。」走進樓閣,鏤空的木雕花窗造型精美,最適合仕女在此品茶或讀書。窗外翠竹幽幽,你會想起「寶鼎茶閑煙尚綠;幽窗棋罷指猶涼」。拱橋不遠處有一片小樹林,淩先生說這些是梅花樹,我想象不出白雪紅梅的香艷明媚,倒是想起薛寶琴的那句「閑庭曲檻無余雪,流水空山有落霞。」 年少時讀《紅樓夢》,對薛寶琴印象頗深,她學富五車、見多識廣,小小年齡便跟隨父親「到西海沿上買洋貨」。寶琴與父親所去的「西海」,應該是鄭和下西洋的國家和地區。曹雪芹創作的年代,鄭和下西洋的傳奇早在民間膾炙人口,那是中國對外貿易史的輝煌篇章,鄭和的船隊用中國的絲綢和茶葉換回了當地的香料、珠寶,藥材。鄭和的海上絲路,推動了海外貿易,拓展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,留下多少斑斕的傳奇。 鄭和下西洋從哪兒出發?我猜好多人需要上網查詢才敢回答。到了太倉才知道,鄭和下西洋出發港是太倉,太倉劉家港(今天的瀏河鎮) ―― 中國古代第一碼頭。 鄭和七下西洋,都在劉家港啟程拋錨。鄭和在驚濤駭浪中指揮他的巨艘千帆,是何等的英武豪邁,大氣凜然,船上裝滿了象犀、翠羽、珍珠、瑪瑙…… 那個時候的劉家港,「人煙浩穰, 海舶輻輳」, 番商巨賈來來往往。 千百年風雨的浸潤,歲月的沈澱和升華,現今的太倉碼頭依然很給力,其集裝箱吞吐量全國排名第八,全球排名25.。2018年在太倉采風,因為行程匆忙,沒有時間參觀太倉碼頭,真想看長江入海口的浩渺無垠,想看水上的萬噸集裝箱川流不息。 太倉是富庶的魚米之鄉,江海交匯處有河豚出沒。到達太倉的第一個晚上,我們就品嘗了河豚的鮮美爽滑,也聽聞了關於拼死吃河豚的坊間傳言。席間眾人對滿桌美食贊不絕口,不知是誰提起了太倉糟油,說在《紅樓夢》裏,王熙鳳請劉姥姥吃茄鯗:凈肉切成碎丁子,用雞油炸,再用用雞湯煨幹,外加糟油一拌,王熙鳳說的糟油便是太倉糟油。太倉糟油,天下一絕,有神奇魔力的調味料,據說慈禧太後也迷戀它,當地官員會定期進貢。 鄭和從太倉出發,打開了海上的絲綢之路。我們也可以從《紅樓夢》出發,去尋找那些跟太倉有關的細節。在書中薛寶琴講述,她隨父親購貨的途中,邂逅一西洋美女(真真國女孩),還能作詩填詞。鄭和船隊到了爪哇島,帶去了中國的文教禮儀和科學技術,道路建好了,水稻飄香了,貨幣和度量衡推廣了。年來歲去,中國的傳統繪畫,雕刻技巧也慢慢融入了印尼的文化中。 采風團在太倉舉行的文學研討會安排在沙溪古鎮,一走進古鎮便走進了江南水墨畫,畫中白墻灰瓦,彎彎的石橋,河水蕩漾著倒影,無聲流過千年歲月。我站在橋上看兩岸煙火人家,也想看到鄭和起航拋錨的地方。文學研討會上,一位太倉作家坐在我的身邊,我主動問她,鄭和啟程的地方就在附近吧?她說在瀏河鎮,位於沙溪鎮的東邊,鄭和船隊起航歸航,第一站都是太倉劉家港,歸航時船隊還有來華的西洋商人。這樣看來,「真真國女孩」絕不是空穴來風。我告訴她,我們上午去了太倉博物館,知道春秋時期,這裏就是糧倉,太倉一直有「錦繡江南金太倉」的美名。她點頭說,有了糧食,才有王朝統治的穩定,劉家港在鄭和時期就建了軍漕基地,周圍糧倉91座,江南蘇、松、杭、嘉、湖5府糧食全部收歸糧倉,人稱「百萬倉」。糧食豐足,為鄭和的船隊提供了絕對的保障。 可以這樣說,沒有鄭和下西洋,也就沒有太倉的繁榮發達,沒有《紅樓夢》的博大精深,包羅萬象。我們在書中看到那些神奇的貓兒眼、象牙、燕窩、新穎別致的玻璃炕屏和自鳴鐘,神奇的眼鏡和自行船,精致酒具和奇彩服飾。。追本溯源,或許就是來自鄭和的船隊。書中美妙生動的細節,讓人浮想那個時代的富貴奢華,海上絲路暢通,對外交流頻繁。我真想穿越到鄭和時代的太倉,看商賈雲集的街市,店鋪林立,車水馬龍。看劉家港的百舸爭流,千帆競發,開向遙遠的南洋和歐洲。五百多年過去了,四季輪回,歲月蹉跎,帶著遠古朦朧的記憶,你若徜徉在爪哇島上的三寶壟,鄭和的神像和廟宇隨處可見 ――人們依然懷念鄭和的貢獻。 因為照顧老人,我的2023有些顛簸,但顛簸中也有驚喜。十月的一天,《紅杉林》主編呂紅博士告訴我,我們有機會再訪太倉!有機會去看鄭和七下西洋的拋錨地,海上絲路的起點。太倉僑聯顧主席給我們發來了相關資料,當今的太倉繁榮昌盛,對外貿易蓬勃發展。我對一家在太倉的德國企業頗感興趣,德企以生產機器和工具聞名,這家太倉的德企生產大大小小的卷筆刀,削出來的木屑渣渣,居然是一朵花的造型,讓平凡的生活多了幾分歡喜。還有化妝品卷筆刀,讓女子用起眉筆和眼線筆放心舒適。化妝品卷筆刀讓我想起鄭和船上的西洋化妝品,感嘆太倉的海上絲路千年未斷,永遠都在

海上絲路,從太倉出發 Read More »

那年在澳门 (作者:孟悟)

《羊城晚报》2021 6 8 (发表时有删减) 在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庆典的前一年,文友英姐拿到政府机构的赞助,计划完成一部关于澳门的长篇纪实报告。她暂住澳门路环的一家民居,白日观光和采访,夜里写作。写作遭遇颈瓶的时候,她在文友群里说,如果大家有闲,可以到澳门来玩玩。文友们说,我们不爱赌博,也不喜欢五光十色的夜生活。英姐说,谁说让你们来赌的?路环是澳门的郊区,跟赌城的纸醉金迷没有关系。她在群里发了几张路环的照片,那些古色古香的街道,中西合璧的建筑一下子就诱动了众人的心。 我到达澳门的那天,强劲的寒流猖狂南下,冻得当地人都穿上了羽绒服。英姐对我说,澳门的冬天很温暖,明媚的阳光下,合欢和凤凰花开得娇艳灿烂。前几天她都是穿的T恤,今早出门便是大衣和围巾。根据预约,她要去澳门的路环监狱采访。我想跟着去,但是监狱规定严格,没有相关的文件证明,门都不让进,我只能对着高墙兴叹。走在监狱后门的石头小路,冷雨纷扬在脸上,我看见三角梅依然顽强地撑起一片明艳。 一个人也好,想到哪儿就去哪儿,路环不会让你寂寞。悠长曲折的巷道,目睹了多少人的青春和童年。一栋连一栋的老房子,色彩艳丽,火红的,湖蓝的,水绿的,云紫的……房子前供着土地神,房子前也站着小天使。咖啡色镂金的牌坊边,观音和圣母玛利亚和睦相处,香烟袅袅中,感叹东方与西方碰撞的美丽,佛教与天主教交融的文化。我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,不觉间被一树繁花牵引了脚步,走进一家落红庭院。一个慈祥的老伯对我叽叽呱呱,我听不懂他的广东话,但是我明白了,这是人家的私家院子,我不应该闯进去!这要是撞在美国,会被人拿枪威胁的。老伯没有威胁我,用他那有限的国语,告诉我路环值得一去的地方。 百岁老榕树枝繁叶茂,浓荫匝在黑白相间的碎瓷砖路上。继续朝前走,便会看见“荔枝碗村”的瓷砖路标,眼前是一片残败荒凉的船厂废墟,东倒西歪的厂棚木架下,腐木和贝壳散落其间,还能看见动物的残骸,残骸边野草丛生,爬出来的藤蔓植物,肥绿油亮,再仔细看看,藤上开着暗红色的花,冷森森的凄美,就那样凄美地面朝大海。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,这里曾经繁荣过,热闹过,船来船往的码头,人声鼎沸,商铺林立,制船厂兴旺发达。看手机里的资料,每当新船下水,庆典仪式极其隆重。人们在鲁班先师的雕像前焚香磕头,礼炮响起,锣鼓敲起,我真想穿越到那个时代,感受那一刻的欢欣和喜庆。时光荏苒中,科技技术日新月异,产业结构改型,手工造船业风光不再,年轻人纷纷到外面发展,船厂就这样萧条了,停滞了,在岁月的细雨微尘中,演化成了造船工业遗址。 英姐的手提电脑里,储存了关于路环的详实材料,那是她一个月的辛勤劳动所获,图书馆的翻阅和搜寻,实地的考察和采访。我对英姐说,这些材料用来创作虚构小说,一定趣意盎然。英姐说,她是记者出身,虚构不是她的强项,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必须真实准确。我说,记者对一个事件的报道,镜头总是对准正面,对准表面。但是小说家呢,总是想挖掘表面之下,那些暗涛汹涌的故事。小说家看事件的角度不仅是正面,更爱从后面和侧面,甚至在事件之上,以俯瞰的角度去观察和想象。英姐说,现在不是创作小说的时候,或许再等个两三年,等那些多姿多彩的的人和事慢慢浮出来。 英姐问我,今天下午去了哪儿,我说在荔枝湾四周闲逛,看见许多破旧的船厂遗址,那地方拍鬼电影可以不用道具。英姐说,那地方马上就要改造了。澳门政府为了传承昔日的造船文化,保留路环的风土氛围,决定就地取材,利用五万平方米的船厂遗址,打造一个造船工业园区。园区一旦完工,必定会吸引大批旅游者。到那个时候,路环一定会名声大震,人们会知道,澳门不仅仅是个赌城,也有醇厚丰富的历史和风情。园区内有造船展览和博物馆,有餐饮和旅店,肯定少不了那些小资情调极浓的咖啡馆,个性化风格的画室画廊。 我想起了北京的798,那个创意产业园。英姐说,跟北京的798不同,造船工业园保留了澳门的旧时代风情,葡萄牙殖民期的建筑文化。我不是很赞同,要看原汁原味的路环本土文化,最好趁工业园区还未完工就来路环。无论是怎样的修复和保留,一旦破土动工,都会变味。英姐说,游客怎么来?旅游设施还没配套。我说幸好现在来了,等道路修好了,码头拓展了,高级酒店立起来了,路环便不是现在的路环。那些开满小花的石头路还存在吗?路环的海边,如今安静悠闲,几乎不见闲人,沙滩上能看见各种颜色的贝壳,白的,紫的,绿的,等到游人如织,喧闹声一片,还有什么意境灵趣?现在的路环,物价便宜,小店的一顿午餐十几个澳币就能搞定,相当于十块人民币,若在未来的工业园区消费,价格肯定飞起来煽人。英姐点头笑道,这个有道理,我们来的早,都算先驱者。 英姐跟我一样,对荔枝湾船厂四周的民居着迷。房子不奢华,但极有特色,艳丽的颜色和别致的造型,东西方元素交融,那些曼妙灵动的瓷砖画,会让你想起葡萄牙的瓷砖艺术传承,但是画面呈现浓烈鲜明的中国风,中国的山水,中国的五谷丰登,中国的亭台楼阁。英姐对我说,你注意到没有,船厂附近的房子,建筑材料大都用的造船材料。我说,我早就注意到了,这让我想起了阿根廷的博卡区(La Boca)。位于布宜若斯艾尼斯的郊区,博卡区,眼前有一片色彩灿烂的房子,房子的材料全部采用造船材料。 码头文化催生了造船文化,博卡跟路环一样,昔日也有繁忙的码头和林立的船厂。博卡四周居民都是贫苦劳动者,他们盖房就地取材,采用建船后的废弃材料。游客到了博卡区,触目皆是斑斓明艳的房子,欢乐明快的颜色,欢乐明快的音乐。为什么房子的颜色五彩缤纷?那是刷船后剩下的油漆,居民们把他们的房子也刷成了一片灿烂。英姐对我说,路环的彩色房子大致也有类似的渊源。我说,通过你的书,把路环的文化潜力挖掘出来,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路环。 那个阴雨纷飞的天,茶烟缭绕,幽香弥漫了房间,我们从路环聊到了博卡,博卡的足球队是阿根廷一流的足球队,马纳多那就是在博卡出发,一天天光芒四射。我对英姐说,我曾在博卡的球场边看一群青少年踢球,当时就在想,他们中间或许有未来的马纳多那和贝隆。英姐对足球不感兴趣,她说她不知道贝隆是谁,但她知道阿根廷的探戈就是从博卡启程,然后扬名世界。她忘不了博卡的露天咖啡馆,咖啡馆门口是探戈舞台,精彩迷人的探戈无处不在。博卡的探戈源远流长,百年前的博卡码头,街市繁华,当远行的航船倦泊在港口,船上的水手下岸寻找美酒和温柔。欢快激烈的音乐中,酒吧女子的红裙像燃烧的野玫瑰,野玫瑰以醉魂的舞姿召唤水手,水手情不自禁与之共舞,这就是阿根廷探戈的雏形。 我对英姐说,博卡因为有足球和探戈,所以能名震江湖,路环的的文化还在发掘之中,需要你这样的文化先驱,敬业奉献,孜孜不倦。英姐说,我们一起努力。

那年在澳门 (作者:孟悟) Read More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