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categorized

画兔迎新春

华府新闻日报 2023.1.19 记得2019年岁末,世界和平,国泰民安,我回国跟亲人们团聚,满堂的欢声笑语,其乐融融,空气里飘荡着美食的浓香和腊梅的幽香。温馨祥和的氛围中,谁会想到一个月后,一群诡异的病毒将袭击地球,多少人将生离死别,多少人的命运将被彻底改变。 这病毒一闹就是三年,三年了,我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。今年是兔年,兔年应该比虎年好过吧?至少兔子没有老虎的凶猛霸道。兔年画兔吧,我拿起画笔,任性发挥,凭空想象,画了骑老虎的兔,画了玩手机的兔,画了奋斗兔,也画了躺平兔,画了邪恶兔,也画了被羊群包围的兔。羊群与兔的后面,还有一个故事。国内的朋友说,疫情管控放松后,大街小巷羊群汹涌(寓意阳性的人太多),不过没事,羊了就羊了,羊了好过年。 绘画世界里有超现实作品,以虚幻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。我笔下的那些超现实兔子,居然还参加了艺术协会的线上和线下展览。 好多美国朋友在脸书上转发了我的兔子,前几天还得到了一家画廊的约稿邀请。朋友Sean说,骑虎的兔子让他想起Goodbye tiger, Hello rabbit。虎兔之交,辞旧迎新,我没想到美国艺术家对中国的生肖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,比不得我们生在中国,悠远的生肖文化已经刻骨铭心,如影相随。 我父亲今年85岁,但思维敏捷,逻辑清晰,他在微信视频上对我说,你画的兔子多,确实可以办一个兔子展,但是你写的书法最好不要挂出去,中国的书画历史悠久,印章和题款都有讲究和规矩。我说,那些印章和题款我都不懂,老美们更不懂。父亲说,那就最好别去出丑。后来想想,父亲的话有道理,每次举办画展,协会都有文字和照片的记录,存档于官方脸书。虽然目前我是协会唯一的华人,但保不准什么时候来了个专家,熟知华夏传统书画,我留下来的那些大字,不是要被贻笑大方吗?没有实力,就别去炫耀招摇,除非有强大的心理素质。 好友Laura 扮成白兔,在朋友圈跳了一支活泼灵动的兔子舞,她的蓬勃活力给了我灵感,我于是画了载歌载舞的兔舞娘。除夕的钟声就要敲响,祝愿大家新年吉祥欢庆,事事如意。

画兔迎新春 Read More »

葬了它,还是交给大自然?

《世界日报》家园版 2023.1.16 南方的冬天不冷,阳光照着后院的一树棠梨果,温香暖人,我喜欢站在树下采果子吃。眼前白呼呼的什么东西一晃,吓我一跳,盯睛一看,是一只北美负鼠(possum)躺在桂花树下,四脚和身子都趴在地上,它在睡觉吗?还是在装死?但是它的头部飞满了苍蝇,肯定死了。负鼠是后院常见的动物之一,属袋类动物,小负鼠可以住在母亲的袋子里。它们喜欢夜里活动,白天躲在树洞里。白天如果看见负鼠,一般不会有好兆头。 我第一个想法是把负鼠葬了, 但是负鼠 的个头比猫还大,我还真不敢徒手提起它的尸体。我回屋请先生帮助,先生说,就把它交给大自然吧,你看窗外的天空盘旋着几只秃鹰,它们已经嗅到了腐尸的味道。 微信群里的朋友告诉我,如果交给秃鹰,秃鹰东撕西咬,现场会惨不忍睹,惨烈的场面要持续四五天,过后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毛和骨头,看着心瘮得慌。我说我常去后院散步溜达,这种现场会严重影响情绪,我先生很少去后院,所以无所谓。他还有堂皇的理由:万物的存在,不过是生态的循环,让负鼠坦然回归大自然。 群里有朋友建议我,你打电话给当地政府的动物管理处,看他们是否可以派人来处理。电话倒是打通了,政府人员说,如果死动物是在路边,他们会管,但是在私人后院,你自己挖个洞埋了吧。我对先生说,你能不能把死负鼠拖到路边,政府会派人来收拾。先生摇头说,政府办事速度慢,不是说来就可以来,马上就是圣诞节了,邻居们在房前张灯结彩,看见路边的死动物肯定不高兴。最后他同意了我的建议,一起动手在后院挖个坑,把负鼠丢进去埋了。 后院是我的领地,我熟悉每一寸土地,我在后院种了十多棵果树,果树早成了林。大树根深土紧,不容易挖掘,我只好欺负小个子果树,比如蓝莓,我们在蓝莓树旁边挖了一个坑,又深又宽,几乎可以装得下一头小鹿,我们埋完负鼠后,我还在上面种了草莓。群里的朋友们笑称,你算是把负鼠『厚葬』了。 群里有个朋友说,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不忍看小动物曝尸野外而将它埋了,也算是行善积德。她和他先生就是因为埋葬动物而结缘。很多年前她还是单身,独自居住在一栋小房子里,有天走到后院,发现一头野鹿躺在篱笆边,死了,还睁着一对无辜的大眼。她吓得六神无主,只好给公司的一个华人同事打电话。那华人同事一直对她有意,但一直没有机会表达,现在老天送来了良机,他怎么不好好抓住?他带上铁铲开车到了她的家里,帮她埋了野鹿。埋葬动物确实有功德,三个月后,她同意了他的求婚。 我问她,如果当初你先生没有帮你埋葬死鹿,而是建议你,把死鹿交给大自然,那会有怎样的结局?她淡然回答,如果他说交给大自然,那么我肯定会远离他,绝不会嫁给他,如今优秀的一双儿女也不会与我们有缘。我们都知道,她女儿目前就职于NASA(美国航天局),儿子也快从医学院毕业了。

葬了它,还是交给大自然? Read More »

写在兔年春节前 (作者:孟悟)

华府新闻日报 副刊 2023. 1.12 一到冬天,后院便荒凉了。大部分果树难以常绿,柿子树、樱桃树、李子树、梨树和苹果树,全都掉光了叶子,似乎在春夏挥霍无度,到了寒冬便穷得没了衣裳可穿。这就是果树的命运,好日子一过,繁花和硕果便成了回忆, 光秃秃的树杈很是寂寞,只能向天空倾诉不得志的郁闷。 幸好这里是南方,萧瑟中也能发现几抹亮色,蓝莓树叶在秋冬变得亮红,但终究是要落去,有几片叶子犹豫著,挣扎著,被寒霜逼成了压抑的紫红,也不想离开枝头,能赖多久算多久,活着就能看见更多的精彩。 蓝莓树旁边的四季桂正在开花,油绿的叶子,细白轻盈的花,淡淡的幽香在空气里浮动,让人在沉闷单调的季节回想欢喜的往事。常绿的Holly圣诞树从不落叶,也不疲惫,春日开繁密热闹的花,冬日结火豔豔的果子,大方慷慨,给寒冬觅食的鸟儿一份温饱。 从后院转到侧院,一树茶花绚烂明耀,灿亮了我的双眼,意外的惊喜让我忍不住wow了一声。这株茶花是我亲手种下的,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天,我从苗圃买回家的花苗不过一尺高,如今枝繁叶茂,快衝到了屋檐。流光如水,沧桑了岁月,一年又一年,我的韶华远去,而茶花依然嫣红明媚。 期待这一树的茶花能陪我到春节,但是又担心寒流汹涌南下,担心花落花飞,香消玉殒。美国的山脉多是南北走向,冷的暖的,各种气流长驱直入,想窜访就窜访。如果风从墨西哥湾吹来,温暖潮湿,三九也有仲春的明润,街头好多人穿着T恤和短裤。如果风从加拿大呼啸而来,冰天雪地就来了,公园的喷泉可以在一夜之间变成冰雕。 阳光正好,抓紧时间享受当下吧。茶花每年都开,但都敌不过今年的璀璨华美。我忙用手机咔嚓下来,传送给天涯海角的朋友。马上就是农历新年了,花开吉祥,祝福每个人的兔年。三年了,能活下来都不容易,病毒依然赖在地球上不走,还伙同着其他流感捣乱,人类只能学会跟它们共存。起伏跌宕的三年,悲欢离合的三年,太多的无可奈何,每个人都是一本书。 记得2021年5月,我父亲因病住院,我申请回国签证,结果被拒。代理告诉我,如果能拿到病危通知,她可以帮我搞定签证,那时候中国的抗疫方针是外防输入、内防扩散,非必要、非紧急不出国、不出境。等到了2022年,中国执行清零政策,海外游子的回家之路依然千辛万苦。2022年10月,签证代理对说,国内政策有松动,我可以帮你申办签证,但你得去查一下核酸,核酸阴性才有资格;另外,赴华人员在登机前,48小时内要测两次核酸。 我去检测了,不痛不痒不咳嗽,莫名其妙就变羊儿了。代理说,羊儿是没有资格上飞机的。我有个朋友算幸运,拿下签证,也买了机票, 登机前48小时内,她的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,但是一下飞机就变羊儿了,只得跟随一群羊被转送到方舱医院隔离。二十天后,朋友从方舱回到老家,继续隔离,当她终于解放,回到自己的公寓时,一会儿黄码,一会儿弹窗,哪儿也去不了,还有烦心的在后面,她所在的小区突然封了,购买食物成了头疼的大事。焦虑之极,她干脆包了个闭环车到机场,查询当天能飞到海外的,她先飞马来西亚,然后再飞美国的家。 2022年岁末,中国进一步放宽防疫管控,放松国际旅行限制,取消入境隔离 。看这个节奏,中国的大门终于开了,再没有无休无止的核酸检测、健康码、酒店隔离、社区登记……相信今年好多华人都可以欢喜还乡。昨天又听到一个好消息:中美十年签证没作废 ,只需在线更新信息,而中方本着对等原则,适时做出相应安排。 兔子温顺可爱,没有老虎的凶猛霸道。兔年肯定比虎年好过,虽然前行之路也有磨难坎坷 ,不会一帆风顺,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希望的霞光,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。祝愿亲爱的朋友们兔年快乐,健康平安。

写在兔年春节前 (作者:孟悟) Read More »

2023,愿君平安 ,时光无恙 (作者 孟悟)

《华府新闻日报》 2023.1.5 长安的月光,照过霓裳羽衣。纽约的华灯,点燃了跨年狂欢。看水晶球降下,看零点的烟花绽放。往事越过千年,谁在岁月的深处黯然泪下?纵然是流星划过的刹那,那些璀璨留在人间。 病毒依然赖在地球上,等待检测,等待疫苗等待特效药的安慰和希望。多少眼泪飞过生离死别。长龙一样的核酸队伍,长龙一样的送葬队伍,像无声的河流淌向迷茫的远方。 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,黑暗中的那点光,是跑出来的玉兔吗,绕过尘世的喧嚣和凄凉,重叠人间的生死悲欢。 2022,万水千山,但往事不如烟。2023我们终于有希望还乡。大疫三年!跌宕起伏的抗争与共存,终于落幕散场。期待花开的明媚温暖,期待盛世里的万物生长。愿君平安,时光无恙。

2023,愿君平安 ,时光无恙 (作者 孟悟) Read More »

威尼斯的生死悲欢(作者:孟悟)

《世界日报》 副刊 2022.12.11 疫情前我去过两次威尼斯,两次都是匆忙的一日游,虽然照了一堆喜气洋洋的照片,但无法感受一个城市的悲欢愁乐。在我看来,要走进一个城市的内心,一定不能错过黄昏、深夜和黎明,这几个时间段发生的故事不易为人察觉,暗流涌动中,一些悠远而神秘的画面会被夜灯或者晨光点亮。 要想挖掘绝妙的素材,你必须在威尼斯住上几夜。威尼斯本岛的酒店不便宜,条件过得去的,包早餐的,动不动就是100多欧元,但是物有所值,会让你的旅行途中会收获意外的惊喜。因为住下来,才能收起忙碌的心,享受放松的时光,悠闲穿过曲折的小巷,漫步运河之畔。运河水道是城市的路,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。不妨买张通票,跳上水上公交船,公交船可以带你去任何地方,当公交船穿过狭窄而喧嚣的运河,冲向广阔的外海,视野一下子就明朗绮丽,遥遥看见远方一个绿色小岛,四周环绕着红砖城墙,城门庄严而华丽。当地人告诉我,那是公墓岛 (San Michele, Venice’s cemetery island),威尼斯人去世后就葬在那里。 公墓岛允许游人参观,面朝大海的小岛宁静肃穆,精美的花园,典雅的雕塑,古色古香的教堂,夕阳西下的墓地,不忍看小天使的墓碑,让人涌起无限的哀思:生在威尼斯,葬在威尼斯。怅望千秋,谁在时光的深处黯然泪下?纵然是流星划过的刹那,爱与纪念永远留给了人间的亲人。 我的房间面朝运河,夜里常有各种声音,长长短短的船笛声,轰轰隆隆的机器声,一道光突然照过窗前,似乎穿透了时光的尘埃,前世的故事隐约浮动。我下床推开窗户,看见一艘机动船开过来,载了一些奇怪的家具,细细一看,哪是家具,是两口重叠的棺材。船到岸后,几个高大魁梧的年轻男人,齐心协力将棺材抬走,步伐稳健而小心,我的目光一直追寻他们的行踪,借着路灯,我看见他们走向一面斑驳的红色房墙,黑色的铁门哗啦打开了,几个人和棺材都进去了,很快地,铁门关上了。外面的世界云淡风轻,不远处传来一声猫叫,还有两声狗叫。我看了一眼时间:凌晨四点,黎明前的天真是黑,但很快就会破晓,天边一片一片的曙光。 黄金一样的曙光,落在一处修道院的塔尖上,塔尖上立着着神的圣像,无言的华美与神圣,庄严和辉煌。我坐在公交船上看风景,只当眼前的修道院是威尼斯的一栋古建筑。船上有人告诉我,这家修道院四百年的历史了,如今改建成威尼斯最大的医院。跟我交谈的是个美国女子,她在威尼斯已工作两年,她进医院看望过朋友,修道院的内部结构很美,华丽的穹顶,精美的雕塑,彩色的玻璃花窗,你根本无法想象是医院,走过长长的走廊才是住院部。她跟医生交谈过,医院目前资金充足,但员工不足,最缺的是护士。 她说她喜欢欧洲的文化气息,安全、和谐,交通方便,提及美国,我们都感叹美国确实有些混乱,而且物价飞涨。然后她指着医院码头的船舶说,那是急救船,码头的对岸就是公墓岛。我想说,如果医院急救不过来,是不是直接就往公墓岛送?医院每天都有生与死的故事。我们聊着,看见一对年轻的夫妇,一脸的欢喜,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走出来,满世界的阳光拥抱他们。 我喜欢阳光下的威尼斯,阳光下随心所欲的日子,那日坐船去了威尼斯的几个外岛,回到本岛后饥渴交加,在运河边的餐厅,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。一般人都喜欢宾客盈门的饭馆,而我喜欢人少,因为上菜快。我相信,能够在威尼斯开饭店的,没有美食是扛不住的。餐厅经理给我推荐墨鱼汁海鲜意面,他说他的华人朋友都喜欢这道菜,还说他曾经的老板是华人,疫情爆发期回了中国,再也没有回威尼斯。 经理名叫里亚,25岁上下,黑眼明亮,长发 飘飘 自带一股随性的潇洒风范,意大利的风范。他告诉我,他是第二代移民,父母来自孟加拉国。父母年老后归乡,他每月给他们邮寄2000欧元,父母在故乡的生活富足安逸。我夸赞他勤劳奋斗,又有爱心和孝心。他说移民都是努力的,没有天生的资源。如果是威尼斯人呢?一出生就是贵族,祖上只要有房子,哪怕小小的一套,租出去就能保障岁岁年年的吃喝玩乐。他说起他的老板,威尼斯本土人,有这么一家小餐厅,什么活都不干,包给他,每个月付他4000欧元当经理,他管里忙外,累得半死,而老板天天喝酒、看球,过着神仙般的日子,人与人命不同,古今中外都一样。 我说我看见很多努力工作的威尼斯人,他说不是本土人,都是移民或是来自穷区的外地人,那些开船的、卸货的、餐厅打杂的,绝对没有本地人,当然,打工者都能说地道的意大利语,让人误以为是威尼斯人。威尼斯人当然也会工作,比如政府的官员,集团公司的白领,都是些时尚而高档的职业,体体面面就能挣很多钱。 我相信教育会改变命运。我想起在公交船上相遇的美国女子,提及医院护士不足,如果有相关技能,就能找到高薪工作。里亚告诉我,因为忙着挣钱,他两年前就休学了,最终还是要回到学校把学业完成。 我们闲闲地聊着,看运河两岸彩色缤纷的房墙,还有墙上那些玲珑可爱的窗户,有的窗户半开着,有的窗户关上了。里亚对我说,好好注意看,那些紧闭的窗户还钉了铁钉,里面的主人已经死了。我吓了一跳,问他怎么知道?他说这是一栋老年公寓,只有威尼斯的本地居民才能享受的福利,免费长居,如果去世了,遗体被抬出,房间立刻封闭,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清理整顿,然后才给下一位申请者。如果他不说,哪个游客知道这样的秘密?那些紧闭窗户的后面,一个个生命已经远去,窗台上的盆花,也是淹淹一息的垂死之状。而那些打开的窗户 – 主人多半还硬朗,他们窗前的植物也葱茏繁茂。日月流转, 生死不断循环。 不觉间想起夕阳下的公墓岛,想起夜灯下的抬棺人,想起修道院码头的急救船,还有怀抱新生婴儿的父母,生与死 , 阴与阳,正如花开花落,四季替换。 原载 世界日报 副刊 2022.12.11

威尼斯的生死悲欢(作者:孟悟) Read More »

凌晨五点的威尼斯(作者:孟悟)

《世界日报》家园版 2022.12.7 第一次去威尼斯,是十多年前的春天,我和朋友在巴黎玩了几天,便跟一华人旅游团去了意大利。旅行团到了威尼斯,大巴车停在圣马可广场 ,导游一脸严肃警告众人:一路小心,广场到处是骗子和小偷,露天餐厅的椅子不要随便坐,不要随便点餐,那椅子要收屁股费的,结账时的数字会让你气得半死;还有,广场上的鸽子飞到你肩膀上,不要随便拍照,那是骗子养的鸽子,你一拍照他要收你10欧元;你们也别带太多现金,当地小偷知道华人有钱,华人成了集中攻击的目标。 威尼斯依水而建,运河纵横交错,小巷蜿蜒曲折,而圣马可广场是唯一宽敞明朗的地方。广场上人山人海,旅游大巴车川流不息,华人大巴车数量不少,我还记得一群华人吵吵嚷嚷,情绪激动,原来一个小偷盗了导游的包,那包里是一车人的护照!你让这一车游客怎么办?世界名城威尼斯,怎么会这般混乱不堪! 第二次去威尼斯是坐邮轮去的。从邮轮上看威尼斯,碧海之上的圣马可大教堂和钟楼,美成了移动的油画。但是威尼斯人并不欢迎邮轮,花花绿绿的小船包围了邮轮,小船上全是抗议的人,他们举起骷髅旗帜,用大喇叭喧嚣着:No, No, Go away…… 码头上也涌满了举旗的抗议的者。我理解他们的愤怒,威尼斯这座水城历经千年沧桑,每年都朝下沉,邮轮这艘庞然大物让当地人担忧安全和环境污染,大船行驶,会抬高海平面,破坏古老建筑的地基。邮轮上有人对我们说,他早见惯不怪了,他坐邮轮到威尼斯不下十次,次次都见游行的小船,听各种声嘶力竭的口号,当然,邮轮继续拜访,小船继续抗议。 这种抗争对峙的局面持续到2021年的3月,威尼斯政府严禁任何大船进入威尼斯泻湖码头。许多人感慨,再也不能坐邮轮去看威尼斯。其实不坐邮轮也好,邮轮在威尼斯只停留一天,一天能感受一个城市的精髓吗?疫情之后的2022年,美国和欧洲的大门都打开了,我计划了十五天的欧洲之旅。 我在威尼斯呆了三天两夜,订了岛上的酒店,酒店的房间面朝运河,运河上的大船小船川流不息,不仅有游客坐的贡多拉(Gondola),还有收垃圾的船、警察的船、蔬菜水果的货船、送病人的急救船 – 船上有白色的敞蓬,能看见穿白衣的医护人员和救护设备。 面朝运河的房间不便宜,但可以看明媚生动的风景,感受人间的烟火气息。任何事情都有明面和暗面,深夜或凌晨,常有乱七八糟的噪音吧人惊醒。那夜我醒来后无法入睡,干脆趴在窗前看风景,一艘货船突突地叫个不停,船上装满了瓶装水和纸箱子,船到岸后,卸货工人用手推车卸货,因为威尼斯道路狭窄,不可能有车,连自行车都禁止使用,全靠人工搬运。工人们挥汗如雨,推着山一样的货物,一步步艰难前行。附近的码头有几个船工,站着蹲着,手拿电焊正在维修一艘旧船,电焊的光闪烁在夜色里,宁静而欢喜。旧船的不远处,一个修女模样的女子手提绿色购物袋,匆匆走过一座小桥。 这就是凌晨五点的威尼斯,夜幕还未彻底褪去,一点一点的熹微晨光,还有灯光,融入碧波荡漾的运河,运河无声拍打两岸。这个时间段,没有游客,也没有贡多拉,只有辛苦努力的威尼斯人,致敬美丽城市的奉献者,谁说意大利人只知道吃喝玩乐,享受生活?当你看了凌晨五点的威尼斯画面,你或许会发出不同的感慨。

凌晨五点的威尼斯(作者:孟悟) Read More »

追憶京劇藝術家(作者:宋晓亮)

世界日报 上下古今 2022.11.30 作者:宋曉亮 點開京劇《望江亭》裏的南梆子唱段:「只說是楊衙內又來攪亂,卻原來竟是這翩翩的少男年。」剛聽兩句,已逝的四位藝術家:張君秋(張派創始人),名琴師何順信,京二胡名家張似雲及名小生劉雪濤,四位老師的音容笑貌便一一浮現眼前…… 感嘆,難過,心沈痛。他們竟然都舆世長辭了!想著,念著,雙眼咋也發濕了?我丈夫吳博洲赴美前與上述四位老師均為北京京劇院的職工。他們有合作,有交往,有很深的交情。 因《望江亭》走到一起,因《望江亭》結緣。《望江亭》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,是根據元朝關漢卿著雜劇《望江亭中秋切繪旦》與川劇《譚記兒》改編而成。該劇乃張君秋先生的代表作,1956年首演,1958年拍成電影。張君秋飾譚記兒,劉雪濤飾白士中。 我喜歡京劇,除丈夫是琴師,娘家婆家從事京劇事業的就有五人,而朋友也大都是文藝界的。愛好加熏陶,我也能喊两嗓子。相較之下,旦角戲屬我最愛首推張派。名家鉴定:張君秋嗓音嬌、媚、脆、水,高低随意,舒展自如,飽满圓潤,剛健委婉,俏麗清新。張派上演的劇目:《望江亭》、《狀元媒》、《西廂記》、《趙氏孤兒》、《詩文會》、《春秋配》、《秦香蓮》等。張派藝術深受廣大觀眾喜愛,除主演們的精湛演技,唱腔設計與伴奏的烘托,更是缺一不可。基此,這就必須要記住琴師何順信與張似雲兩位合作者的付出與奉獻了。 戲外的何老師與張老師同為我家的恩人。動亂年間,我因立場不堅定,一心不二地嫁給了被打成「黑幫」的吳博洲。隨即,家鄉的「土皇上」當即註銷了我的戶口,就此我的生存權被剝奪得亁亁凈凈。沒有一寸布票,沒有一兩糧票,怎麽活?世俗鄙視,親姐姐都要與我脫離姊妹關係了。現實,每天都在測試著宋曉亮承受苦難的能量,記録著家人和朋友的親近舆疏離。 走運時,朋友認識了我。落難時,我認識了朋友。遭苦難圍剿的我,卻被何老師與師娘特別關照了。一次不落,只要博洲去何老師家深造琴技,師娘必蒸一鍋大饅頭讓他帶回來給我充饑。不好意思老去破費勞累師娘,可幾天不去,何老師就一催再催。深情厚誼怎能忘?天國裏的兩位恩人哪,請聽我說:曉亮寫過《齊魯名廚,我媽就是》。今天要寫《北京名廚,師娘就是》。 吃住乃生存的必備。嫁給吳「黑幫」時,我們擁有自己的住處,可跟他下幹校後,北京的住房竟被婆家的三姐夫婦給強行霸占了。不能爭辯,不能奪回,因婆婆要跟他們一起住。不想背上不孝的罪名,從幹校回來,在自己舊有的房子裏勉強對付了20天,張似雲老師就把我們給拯救出來了。難忘,當他老人家獲知我們已無立錐之地時,便四處托人,想方設法地要為我們找個落腳的地方。蒼天不負苦心人,在張老師的奔走中,西城區房管局的一位負責人出面幫忙了。1973年3月4日,西斜街62號一樓的一間裏外16平方米的屋子接納了我一家人。張老師不光為我們找到了遮風避雨之處,後在小兒生病時,他又著急著忙地幫著聯系兒童醫院的醫生,及時就診。就是這句話:遠去的是風景,留下的是人心。張老師與何老師的救助,我必須要用文字記錄下來。 劉雪濤老師是同博洲一起從「樣板團」下放到有江青親自命名的「紅藝五·七幹校」,去接受勞動改造的「樣板刷」。(從樣板團刷下來的)劉老師喜歡拍照,我們在幹校所留下的那些不可多得的照片都是他一手拍照沖洗的。分秒的永恒,歷史的印記,何其珍貴! 張君秋老師和靄慈祥,平易近人。拜識怹的日期我記不凖了,拜別的時間:1990年1月初。那年,張老師暨夫人來美國,在馬里蘭州逗留時,博洲當即作出在家宴請老師一行的決定。待他把陪客都請好了,張老師卻不來了。是因怹聽說:「吳博洲一到美國就投奔臺灣,還發表了反共聲明。」基此,我們的愿望落空了。理解怹的無奈,也能感受到那是一種難以負荷的心理恐惧。只是,在怹獲知真相後,想來小吳家可又沒時間了。離別時,怹在電話裏連聲説道:「下次來美國,一定到小吳家裏去,一定!」遺憾,張老師早在1997年5月27日就駕鶴西帰了。所好,老師留下了「無旦不張」的張派藝術。 天悠悠,地悠悠,張派藝術萬古流…… 圗片左起:蔡英蓮、張夫人、張君秋、宋曉亮(攝於華盛顿紀念塔前)

追憶京劇藝術家(作者:宋晓亮) Read More »

海上丝路的终点

世界日报 家园 2022.11.30 提起意大利的名城:的里雅斯特(Trieste ),许多人两眼茫然,它在哪儿啊?众人知道的意大利名城不少,罗马、威尼斯、米兰、那不勒斯、庞贝….每个地名都是璀璨闪烁的宝石。Trieste 也是意大利的瑰宝,有点像藏起来的瑰宝,欧洲以外的人很少知道她的名字,要说她的历史也算源远流长,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罗马帝国时代。Trieste 城郊有刚挖出来的罗马古城遗址,圆形大剧场保存完好,不要门票,随便参观;第一次世界大战前,奥匈帝国还没有崩溃 ,Trieste 是奥匈帝国最重要的海港。千百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,中国的广州是起点,Trieste 是终点。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港口,是写进了Trieste 的官网介绍。欧洲人知道Trieste是地中海的咖啡首都,其咖啡之香之浓郁,美名远扬了百年。到了Trieste ,一定要坐下来,好好品一杯咖啡。 许多华人对咖啡兴趣不大,但对丝绸之路有种莫名的情结,不管是陆上还是海上,带着一点吊古伤怀的追忆。如果要瞻仰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港口,那就去一趟 Trieste吧。 Trieste是绝对的天然良港,琳琅满目的大船小船停泊在港湾。十多万吨的邮轮悠闲地靠在码头,离市中心的广场就两步路。我去过五大洲几十个城市的邮轮码头,码头离市中心至少十多分钟的车程,由此可见Trieste 的得天独厚,水多深,港多阔。 我去 Trieste的第一天,在市中心广场看见海上的帆船,千艘万艘,迎风破浪,好不壮观。那市中心广场被称为欧洲最大的临海广场(the biggest sea facing square in Europe),广场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。 面朝大海,看千帆 过尽 万舸争流,会不会想起海上丝绸之路的那些商船,川流不息,船上载满了绸缎、陶瓷、 香料、药材。。。从遥远的东方来到罗马帝国。 当地人告诉我们,这一周(10.1-10.9)是The international sailing regatta 国际航海节,3000多艘帆船从巴塞罗那出发,在地中海上乘风破浪十天十夜,涌向终点港Trieste 。难怪码头人山人海,载歌载舞,欢迎航船归来。今年(2022)的国际航海节,据说上了吉尼斯记录,航船最多,水手最多。Trieste真是一个神奇的海港,从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港,现在是国际航海节的目的港,这背后有多少迷人的故事让人 抚今追昔。 行走在Trieste 的大街小巷,这座优雅的城市不会让你失望。如果你旅行时间有限,不用去博物馆,整个城市就是座美轮美奂的露天博物馆。那些扑面而来的建筑,宏大而精美,庄严而辉煌,一仰头,一回首,台阶之墙,穹顶之上,心动于那些精美的浮雕和细腻的彩绘。 Trieste依山靠海,海是亚得里亚海,山是阿尔卑斯山。 我曾在沿山的小街,走进一栋年久失修的老房子,墙面剥落了,但繁华还能辨,两壁装饰是对称的浮雕,灵动的女神和橄榄树枝。浅蓝色的窗户,虽然沧桑斑驳,依然玲珑有致,透过窗外的繁枝茂叶,能看见远处的亚得里亚海,海上帆船点点,长空无际, 俯仰之间千古悠悠,生出世事难料的嗟叹:这世间有多少人知道海上丝路的终点?

海上丝路的终点 Read More »

再说查尔斯顿:好贵的门票和邮轮官司

华府新闻日报 2022.10.27 感谢《世界日报》家园版在9月24日刊发我的散文《查尔斯顿和老橡树》,关于查尔斯顿的故事并没有写完。我在文中提及费雯丽主演的《乱世佳人》Gone with the wind,电影曾在查尔斯顿拍过好些个镜头,拍摄地点在玉兰山庄(Magnolia Plantation ),如今成了该城的热门景点。 游人去查尔斯顿观光,就是想看看电影主人公笑过哭过的地方,体验一下浓郁的南方风情,感受一下厚重的历史氛围。玉兰山庄是典型的南方种植园主山庄。山庄里有铺天盖地的橡树,那橡树上长了西班牙苔藓(Spanish Moss),苔藓是一种寄生藤,潇潇洒洒优挂在橡树枝头,像轻柔的帷幔,也像巨人的灰白胡子。山庄里有花园,最美是春天时百花争奇斗艳,色彩的盛宴和狂欢,荡漾出万紫千红的海洋。玉兰山庄曾被权威机构评为美国最美的花园(America’s Most Beautiful Gardens”)。 玉兰山庄再美,但有它的阴暗点。游人买票进大门,门票不便宜,30美元只是进大门的票,里面园中园,房中房,各种套路,各种收费。游客不开心,但是来都来了,还是进去看看吧,一路算下来,至少90美元。回头想想,真是不甘心,你看看,加州的赫斯特城堡(Hearst castle ),新英格兰的听涛山庄(The Breakers),依山傍海,气势恢宏,室内美轮美奂,豪华大气,门票不过十多美元。我有个华人朋友,因为喜欢费雯丽,慕名前往玉兰山庄,大门口的售票小姐冷脸告诉她,90美元!她听了,掉头就上车,直接开回家,回家后在朋友圈里吐槽,朋友们说,90美元是套票,30美元就可以进去的。朋友越想越气,以为售票者是在歧视亚裔。我说,我查了网上的留言,众多游客抱怨了,那是个敲竹扛 (rip off)的点,景点工作人员傲慢无礼,是那种你爱来就来,不来拉倒的态度。 游客在郁闷之后也不是省油的灯,于是在旅游网站上发泄,留言的大意是,《乱世佳人》是在好莱坞的摄影棚完成的,跟查尔斯顿有什么关系?查尔斯顿就知道利用电影来敲诈游客,大发旅游横财。 说实话,查尔斯顿并不贪图旅游财富。前些年邮轮停泊在码头,居民认为污染环境,纷纷抗议。查尔斯顿港口优良,几家邮轮公司计划拓展码头,市政府积极支持,邮轮入港,经济发展,给城市繁荣和就业机会。当地居民上街游行,保护环境是幌子,唯恐邮轮带来大量游客,热闹喧嚣,破坏安祥时光。 从查尔斯顿出发,邮轮可以去百慕大、巴哈马等加勒比海诸国。查尔斯顿方圆五百英里的游客,主要是美国东南地区的游客,当天开车出发,当天上船享受,犯不着折腾到佛罗里达,虽说佛罗里达号称邮轮首都。不用太高智商,有点眼光的人都知道,查尔斯顿应该拓展邮轮码头。但是当地人很傲娇,不要美元要安静。 于是政府和居民打官司,从地方法院开始,一直闹腾到联邦法院,若是政府赢了案子,查尔斯顿的邮轮码头将船来船往,旅游者的福音。查尔斯顿市长曾说过,邮轮怎么破坏环境了?码头的石油运输船他们从未抱怨?说到底,他们不喜欢游客,也不关心本地的旅游业,心里只有自己。拖到了2020年,在联邦法院悬吊了十几年的案子终于结了,居民赢了,码头工程必须停止! 政府和居民站在自己的角度,各为各的利益。政府想政绩,想就业人口,居民想岁月静好,不愿风水被搅乱,都有正当理由。查尔斯顿的居民多是南方人,只要不侵犯到他们的利益,对人总是友好的。查尔斯顿曾连续三年被旅游杂志评为美国最友好城市(America’s Most Friendly City ),这个不假,走在街上到处都能看见笑脸,游客迷路了,或者需要帮助,一群人就围过来主动帮忙。

再说查尔斯顿:好贵的门票和邮轮官司 Read More »

去画向日葵

华府新闻日报 2022 10.20 虎年动荡不安,注定不是个吉祥好年。俄罗斯堂而皇之把坦克开进乌克兰,战火纷飞中,硝烟弥漫,千年的古城成了断壁残垣。俄乌双方伤亡惨重,都是血肉之躯,都是母亲的孩子,人与人,国与国为什么有那么重的怨恨。新冠病毒还没有撤退,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流言像空中乱飞的子弹,普京威胁用要核武器,地球会完蛋吗?想想那些文化历史和物质文明,全都会灰飞烟灭,真让人心酸和绝望。 在美国,曾经一场大选让人心四分五裂,而一场战争又让纷乱的人心暂时凝聚一处。俄乌战争爆发后,美国支持乌克兰,无数的捐助涌向乌克兰,狡猾的商人在混乱中大发横财。朋友告诉我一个故事,她的亲戚在华尔街当投资高管,精明异常,看拜登政府对俄罗制裁,便利用其中的法律漏洞,把对冲基金与俄罗斯债务整合成金融衍生品,低价买入债务证券,然后高价卖出。因为战争和制裁,俄罗斯的经济饱受摧残,要想从中大获暴利,商人必须强悍敏锐,并且冷漠无情。朋友的华尔街亲戚门路广,资源多,通过关系搞到部队野营设备的订单,战火弥漫,俄乌前线需要大量露营装置。一些商人超级无耻,吃了俄罗斯,反过来又啃乌克兰。 新冠病毒横行的时候,一些商家趁机大发横财,比如早期的口罩生产、中后期的互联网巨头、医药和疫苗公司。当然,商人爱财,只要取之有道,都无可非议。如今俄乌战争还未结束,大发战争财的军火商一定还在笑。我曾经写过一篇小说,其创作的宗旨是想表达:对于普通人,做人做事要有底线,病毒的横财可以发,战争的人血馒头再诱人也不要去啃。这世上有些人不同常人,天赋魔道,天命就是啃人血馒头,我们普通人不要跟,一跟就有血光之灾。 俄乌战争爆发后,美国民众同情乌克兰,众多机构的赞助层出不穷。我们本地有个女子,开了一家乌克兰杂货店,她在广告里宣称,作为乌克兰移民,她要不遗余力帮助战火中的乌克兰,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帮助。 杂货店的商品虽然贵,但是收入的一部分会捐给乌克兰难民,凡是在店里购物超过100美元的顾客,都会收到一朵向日葵花,以表谢意。向日葵是乌克兰的国花。我知道,那杂货店的向日葵是手工做的。我认识一个艺术家,跟杂货店老板是朋友,她常在脸书上为杂货店摇旗呐喊,号召亲友前去支持。万众一心的力量就是大,小店开业第五天,货物销售一空,连同感恩顾客的向日葵花也没了库存。艺术家朋友时不时在脸书上展示她做的手工向日葵,材料是布、颜料、塑料。她颇有艺术天赋,设计出一款向日葵,精美玲珑,明媚娇艳,客人很喜欢,许多客人想主动购买单品,购买的善款全部捐给乌克兰。 艺术家常在脸书上号召大家当义工,可以去做做向日葵,也可以画画向日葵。脸书群里偶尔也有疑惑的声音,因为有人记得,那个杂货店老板从前是匈牙利人,怎么战争一开打就变成了乌克兰人? 后来有人解释了:她母亲出生在乌克兰,结婚后去了匈牙利,反正她母亲是纯乌克兰血统,她也有乌克兰的基因。不管怎么说,利用这场战争拉拉赞助也能理解。在我看来,只要乌克兰难民能受益,我也愿意出一份力,可以去画画向日葵。

去画向日葵 Read More »